產品規模是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軟肋”。在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投資者大量贖回,導致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不能滿足存續要求而清盤。 終于有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挨不過股市的“寒冬”清盤。8月2日,華泰紫金智富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因投資者大量贖回導致管理資產規模減少而終止,成為首只提前清算的集合理財產品。
首現清盤
華泰紫金智富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于去年7月8日成立,屬于非限定性小集合產品,成立時規模1.37億份,不設固定存續期限,封閉期一年。截至7月22日,該產品累計凈值1.1644元,成立以來取得了約16%的收益。今年以來,該產品累計單位凈值增長2.28%,不僅跑贏同期上證指數,而且大大超過同期166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3.28%,業績排名第10位。 導致該產品終止的原因是,投資者大量贖回,使其管理規模縮水。根據《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規定,券商集合計劃存續期間,客戶少于2人,或者連續20個交易日計劃資產凈值低于1億元,集合計劃應當終止。 資料顯示,華泰紫金智富在清算時資產凈值為6724.36萬元,產品份額為0.58億份。 由于今年市場總體走勢向下,持有人落袋為安的意愿較為強烈,以致在產品開放日被大額贖回,最終使其不能滿足存續要求。 對于該產品持有人來說,無論是6月24日首個開放日贖回還是到清盤最后清算,都獲得了不錯的投資回報,清盤沒有帶來實際損失。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資產凈值低于1.1億元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有13只,都面臨清盤的威脅。
規模縮水
產品規模是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軟肋”。今年以來,集合理財產品發行規模不斷縮小。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平均發行份額超水平達到16億份。自此之后,產品規模一路下滑。3、4、5、6、7月份的平均發行份額分別為10.02億份、7.65億份、5.64億份、3.96億份和2.36億份。 其中,4月份以來發行的32款產品中,僅有恒泰證券的1款產品募集資金接近預定目標規模。包括該產品在內,總共僅有2款產品募資超過預定目標的50%,而近3成產品募資規模約為預定目標的一成,其中有10款產品實際募集資金不足2億元。4款產品規模更是逼近1億元的產品清盤邊緣。 華泰證券發行的紫金新興產業預定募集資金規模為100億元,實際只募集了10.06億元,僅為預定計劃的一成。中信證券發行的卓越成長,預設募集規模為100億元,實際募集僅為25.24億元。海通證券發行的海藍消費精選,預定目標50億元,實際募資規模為5.51億元。宏源證券發行的新興成長預定目標為50億元,實際募資3.56億元。此外,最近4個多月內包括長江證券、光大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第一創業證券、廣發證券、東方證券在內的多家券商發行的10多款產品,實際募集資金均不足2億元。 可以說,市場下跌是募集資金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客觀上,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特性也決定了其不能像公募基金那樣平民化。因為投資者參與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門檻較高,限定型、非限定型的大集合產品參與門檻分別為5萬元和10萬元,小集合產品的參與門檻為100萬元,遠高于公募基金1000元的參與門檻,使其募集規模受限。加上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屬私募范疇,不得在公開媒體宣傳,也限制了產品規模。
券商自救
在規模日益萎縮之際,券商不斷出手自救,即自購本公司產品,以達到增強持有人信心或避免被清盤的命運。數據顯示,在全部247只集合理財產品中,101只產品中有管理人自有資金參與,涉及券商46家,總計占用資金40.71億元。 比如,8月3日宣布成立的海通海藍消費精選集合理財產品共募集資金5.5億元,其中券商自身參與出資2203萬元。海通證券的另一只產品——海通金中金集合理財產品,在2008年6月30日成立時募集9.05億元,其中管理人參與出資8000萬元。但是到今年二季度末,該產品的規模僅為1.34億份,如果管理人還沒有贖回的話,那管理人的份額占比將高達近6成。一旦沒有管理人護盤,該產品也將進入清盤行列。 另外,國元黃山2號、申銀萬國2號等產品的自購占比也較高,分別達到29.2%、24.9%。 宏源證券以其自有資金買入了旗下宏源內需成長、宏源3號紅利和宏源新興成長等3只集合理財產品,總計投入金額3.19億元。招商、光大、長江、申銀萬國等券商自購金額也都在2億元以上。
提升業績
券商在自救的同時,也在力爭提升產品業績。“業績決定一切。只有讓持有人對業績滿意,才能保持規模穩定甚至做大規模。”分析人士表示。 今年以來,股市持續震蕩,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業績波動較大。據統計,截至8月11日,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5.13%,而同期公募基金的平均累計凈值增長率為-4.94%,差距并不大。在230款運行的集合理財產品中,有19款產品保持正收益,占比為10%不到。其中,今年以來收益最好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為浙商金惠1號,取得8.71%的凈值增長率;東方紅先鋒1號、東北證券1號、金航1號、東方紅4號也名列業績排名前茅。 業內人士表示,產品是否清盤與產品業績沒有直接關系,在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投資者大量贖回,才是導致產品清盤的主要原因。其實在震蕩的市場環境中,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由于倉位控制比較靈活,既可以把倉位提高到95%,也可以把倉位降到0,所以在下行市場中可以更好地控制風險,可能比公募基金更有優勢。 在8月8日至12日一周中,114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凈值實現增長,約占全部產品數量的50%。其中,浙商證券產品凈值增幅最為明顯,前10名中占據5強,凈值增長最快的金惠1號、匯金1號一周凈值分別增長5.63%、4.11%,完全沒有受到股市暴跌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