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社會掀起巨大波瀾的奢侈品進口關稅之爭中,降低奢侈品進口稅支持者的主要論點是可以借此降低洋品牌奢侈品國內售價,縮小、消除其境內外零售價的顯著差額,據說這將消除對國內消費者的歧視,并將赴海外采購者的購買力留在國內。
世界奢侈品協會(World Luxury Association)今年6月9日發布2011年度報告,聲稱中國內地2010年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已達107億美元,同時在歐洲市場購買奢侈品消費近500億美元,比國內市場消費額高近4倍之多,并據此判斷是國內外價差導致中國奢侈品消費嚴重外溢,是筆者迄今見到的支持上述論點的最強有力論據。然而,只要與可信度更高的中國國際收支統計數據對照,就不難發現世界奢侈品協會上述數據是荒謬不合實際的,由此推斷出的應當降低奢侈品進口稅率結論相應也不能成立。
在《2010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當年旅游服務進口額為548.80億美元。按照編制《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所依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第十二章“旅游”的定義,旅游服務主要包括旅游者(包括因公和因私)在一經濟體停留不足一年的時間里從該經濟體所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當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人數合計5738.6萬人次,其中因私出境人數5150.8萬人次。假如世界奢侈品協會2011年報告聲稱的2010年中國旅游者在歐洲市場購買奢侈品消費500億美元的數據成立,那就意味著上述5738.6萬人次出境者在境外除奢侈品消費以外的支出,外加在非歐洲地區購買的奢侈品消費合計只有48.80億美元,平均每人次85.04美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折合人民幣575.67元。但這樣一個結論顯然是荒謬的,因此上述在歐洲市場旅游購物消費奢侈品500億美元的數據必定夸張了很多倍。既然如此,為了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提高千分之幾,且受益者僅僅是中國國民的一小部分,而要承擔損害國內產業發展、減少關稅收入和激化國內因收入分配嚴重失衡而造成的社會不滿等風險,這樣的政策思路顯然是不合理的。鑒于在沒有降低奢侈品進口稅的條件下我國奢侈品消費增速仍然在全世界數一數二,降稅的思路就更不可取了。
國內外高收入消費者希望便利自己的消費,奢侈品生產者、經營者希望擴大自己的業務,這都是人之常情;但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他們需要認清并取舍,自己是要可持續的消費享受,還是短期、不可持續的消費享受?是要一個持續擴張的市場,還是一個一度急劇爆發然后因為種種經濟、社會亂局而持續萎縮的市場?至于以荒謬的數據扭曲決策,那就更不可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