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故宮,在很多人心中,已經成為一座迷宮。宮門深鎖,留下太多錯亂離奇的神秘想象。故宮究竟有多少“神秘門”,人們已很難猜。從5月份被“小毛賊”撬開“失竊門”開始,隨后相繼呈現出“錯字門”、“會所門”,直到最近暴露的“屏風門”、“封口門”等等,都讓故宮一次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只不過,結果反而讓人越來越看不透。 人們都在期盼,能有一雙手,撥開濃得化不開的故宮迷霧,讓公眾看見故宮上空的清澈明朗。很遺憾,光靠故宮,很難自證清白。到現在為止,故宮也從未真正主動坦城地給天下一個說法,來勇敢地正視問題。要么沉默,要么遮掩,要么否認,態度的冷漠與倨傲,在不斷挑釁公眾的容忍度。 這樣的情勢,讓公眾覺得,故宮如此巨大的公共資源,很可能是所托非人。公開資料顯示,故宮博物院現有造冊文物逾150萬件,每天拿出來讓游客觀賞的展品,尚不及全部館藏的2%。也就是說,還有數以百萬計的珍奇異寶,被放在故宮深處的某個角落。它們安全嗎?它們會成為私人的玩物嗎?它們的文化教益功能如何發揮?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透過最近若隱若現的故宮“八重門”,人們為故宮藏品的境遇堪憂。諸如清宮舊藏木制屏風被水浸泡、乾隆花園三友軒木窗花被拆卸送展美國疑有損壞等等傳聞,都讓人感到那些深宮中的瑰寶很可能正在遭遇公有物的悲劇。事實上,在故宮這片公地之上,已經散布著故宮曾花10萬元封口導游與警衛私分門票錢的丑陋傳聞,而故宮對這類傳聞的回應是“內部斗爭的結果”,這更加讓人覺得會有權力將掠奪之手伸向公共利益。 畢竟,“內斗”這兩個字,實在太令人浮想聯翩了。只要有點常識,就不難讀懂其中的意味,它其實就是在清晰地宣解,故宮不只是文化單位,還是權力機關,更是一個可以產生既得利益者的地方。“內斗”的指向,從來也只能是權力與利益的復雜博弈。而權力之間為了利益相互掣肘,往往一邊伴生著違法違規的劣行,一邊制造出云山霧罩的神秘。 告別皇權象征的故宮,作為文明的聚集地,故宮不應該總被包裹在層層的權力屏障之下。在這個講求信息公開的時代,對故宮這樣的公共文化場域,必須置于陽光下接受透明監督。欠天下一個說法的故宮,現在不能再讓民意處于艱難追問之中,來支付過多代價。吁請獨立調查介入,來讓故宮走出迷霧,已經成為一種無法繞行的選擇。為此,我們期待,相關主管單位能組織獨立的專家調查組,開啟故宮重重封閉的沉厚大門,走進大宅深處,深入盤點與核實相關問題,給公眾一個切實可信的回應。 比如,核查故宮藏品數量與保護質量,評審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能力,清理故宮相關財務賬目,剖解故宮管理的體制漏洞,徹查相關權力在具體問題上的責任。種種事實也都在說明,故宮的問題是系統性的,是結構性的,是基于運行制度與執行層面存在著嚴重積弊的原因。以獨立的第三方力量介入故宮問題的調查,不只在于可以還原故宮一系列神秘“門”的真相,它更大價值在于,為故宮梳理出一個更為理性與科學的管理制度流程。 就在北京故宮深處輿論漩渦之時,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接受大陸媒體采訪時強調,處理這樣的危機,關鍵就是能在第一時間溝通,而且需要耐性、謹慎,還要有氣度。如果北京故宮遲遲不能給公眾一個具有公信力的說法,始終高高在上,不愿為權力祛魅,不愿承擔公共責任,也就無法讓公眾享受到應有的文化與教育的公共服務,最后自然就只能坍塌在民意的炮轟之下。 讓獨立調查介入故宮問題,給公眾一個說法,其實也是對故宮進行系統性的監管體制重建的開始。故宮這個由公共財政供給的事業單位,現在是到了徹底走出自我監管模式的時候了。而要想在故宮真正建立起完善、系統、透明、公開的監管模式,也必須進行一次真正的管理體制改革。而所有的改革都離不開一個起碼的前提,那就是對現有情況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查盤點。因此,引入獨立調查介入故宮問題,關乎故宮的現實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