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醫院成功實現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呈現出一個全新的醫改樣板。在新醫改專家學者、業內人士中引起強烈反響,引發了“平樂現象”借鑒意義的大討論。
江西省衛生廳廳長李利說,公立醫院改革,必須要從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入手,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有效實現形式,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公立醫院要通過管理體制改革,既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又提高運營效率。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利霞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各不相同,國家應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設置不同類型的醫院。對一些公立醫院進行轉型,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醫改過程中政府的投入負擔。
“醫院不妨先動手。”新醫改專家苗苗說,補償機制到位,醫院生存問題解決了,才能談下一步的改革措施。曾經有公立醫院的院長如是說。這話里蘊含了這樣的邏輯:政府先動手,醫院跟著走。這當然沒錯。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對公立醫院改革責無旁貸。無論是補償機制的完善,醫藥分開的推進,還是醫療衛生制度的調整,監管制度的完善,相關部門都應發揮相應的作用。
但是,有一個傾向需要警惕:反正醫改靠政府,等政策都落實了,條件都具備了,我再動手吧!公立醫院是廣大群眾看病就醫的主要場所,政府責無旁貸,并不意味著政府大包大攬,全部兜底;也不意味著醫院無所作為,被動待命。相反,改革的成功,與公立醫院能動性的發揮密不可分。
今年是新醫改3年重點實施方案的最后一年,公立醫院的改革成果令公眾翹首以盼。在沒有更多國內外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無論是試點醫院,還是非試點醫院,每一點嘗試,每一步探索,都將成為留在醫改歷史上充滿價值的足跡。
作為一名業內專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吳明指出,在處理政府和醫院的關系上,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亟待解決。我國公立醫院改革方案出臺前曾征求過吳明的意見。她分析說,在公立醫院的管理上,存在著多頭辦、多頭管。公立醫院管理職權分散在多個部門,相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及合作,嚴重影響到對公立醫院的管理效果;在具體管理職責的行使上,政府、醫院之間的責任和權力呈扭曲狀態。
按道理說,政府作為出資人,應該參與公立醫院發展、資源配置和利潤使用等重大決策以及對資產的監管。可目前看到的是,政府在對醫院發展、資源配置和利潤使用等重大決策以及資產監管等方面基本處于放任狀態,但卻對醫院的經營頻加干涉。她認為,為了改變目前的狀態,一是要建立各部門間有效的協調和合作機制;二是明確政府和醫院管理者之間的責任和權力。
同時,公立醫院改革中另一個待解的難題是“醫院自身改革動力”。吳明對公立醫院和國有企業改革進行了對比后,指出“二者的原因不同”。當時部分國企面臨經營不善,是不得不改。目前相當比例的公立醫院并非日子過得不好,而且改革很可能會影響到部分公立醫院的經濟利益。因而靠公立醫院自身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動力不足。
她建議,公立醫院改革中的“政府主導”并不等于政府全包,而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引導、激勵和推動公立醫院主動改革,最終為老百姓提供滿足改善健康需要的適宜和優質的服務。
在平樂醫院調研的醫改專家認為,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是新醫改的核心內容。深圳平樂醫院的做法在當前我國新醫改中,對公立醫院進行改制重組,市場化運作;對公立醫院產權重新安排,國有民營;對部分公立醫院完全退出改為民辦非營利醫院或民辦營利性醫院,在當前新醫改中都具有全國推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