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血荒”煎熬的華蘭生物又遭詬病。自披露單采血漿站被關停的消息后,華蘭生物7月14日單日跌幅就達到8%。有投資者反映,既然華蘭生物早就知道這幾家單采血漿許可證的有效期在2011年7月31日即將截止,為什么不提前向投資者提示到期風險?
華蘭生物:我們始料未及
《證券日報》記者向華蘭生物董秘范蓓轉達了投資者的疑問,她表示:“我們以后會做這樣的公告。這次(單采血漿站被關停)的確是公司也始料不及的。”范蓓進一步解釋說,華蘭生物在貴州省設立的血漿站本身不是太多,有的存續時間已經超過20年,從來沒有發生被關停的情況。“一般血漿站被關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達不到管理規范,還有是不符合驗收標準。”
據悉,衛生部頒發的《單采血漿站管理辦法》2008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確規定,《單采血漿許可證》有效期為2年。有效期滿前3個月,單采血漿站應當向原發證部門申請延續,并提交規定的材料。
此次貴州省衛生廳大刀闊斧地關停省內單采血漿站,數目由20家銳減為4家,分別位于開陽、獨山、普定、黃平4個縣。直接受到影響的上市公司僅有華蘭生物一家,但國藥集團的三級子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貴州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廣東汕頭衛倫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河南省中泰藥業有限公司也紛紛“中招”。
對于“始料不及”的單采血漿站關停事件,華蘭生物董秘范蓓無奈地表示:“貴州的(血液制品公司)都不知道,我們怎么會知道呢?”
法律專家:表示同情但依然有違規嫌疑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證券法專家胡曉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華蘭生物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法律不能憑著感覺走,漿站可能被關停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是非常大的風險,可能對業績造成重大影響,應該披露。”
翻閱華蘭生物2010年年報、中報,均未找到對單采血漿許可證截止日期的披露。而華蘭生物近期披露的幾份關于取得單采血漿許可證的公告,只有獲得的日期,并無截止日期風險提示。
胡曉珂表示,華蘭生物涉嫌違反了信息披露中“全面”的要求,導致投資者不能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作出判斷,公司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資料顯示,A股上市公司中經營血液制品業務的除華蘭生物外,還有天壇生物(19.80,0.22,1.12%)、上海萊士(30.49,0.29,0.96%)(002252.SZ)、人福醫藥和紫光古漢(14.18,0.05,0.35%)。這5家公司中,華蘭生物共計有18個漿站(關停前),天壇生物16個漿站,上海萊士12個漿站,紫光古漢3個漿站,人福醫藥2個。
其中,只有華蘭生物在貴州設有漿站,且數量多達6家。至于為何這樣布局,華蘭生物董秘范蓓介紹說,從歷史上看,貴州的漿站數目最多,其次是廣西、四川等地。而上海萊士的漿站主要設在廣西,因而未受到影響。
記者發現,事實上,忽略披露單采血漿許可證截止日期以及漿站關停風險可能是血液制品公司的一大通病。例如2008年6月上市的上海萊士在其招股說明書中也未提及單采血漿許可證有效期的相關事宜,風險提示中僅有“如果下屬漿站原料血漿質量安全出現問題,公司將承擔相應的責任。”當時《單采血漿站管理辦法》已經實施3個月。
分析人士:貴州減少漿站只是個案
“有一絲希望我們都會努力。”華蘭生物董秘范蓓表示,關停漿站勢必會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產生影響,但其社會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的產品是救死扶傷的,也是很重要的國家戰略儲備物資,大面積關停漿站將沖擊整個行業。”記者致電貴州省衛生廳,被告知此事件的發言人是李主任,但昨天下午其工作電話無人接聽。
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教授、血液制品領域資深專家劉文芳年初曾表示,目前全球人源性血漿蛋白制品的市場銷售額超過69億美元。我國是最早開發和生產白蛋白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還是一個肝炎大國,重癥肝炎患者需要補充大量白蛋白。而我國血液制品市場緊缺,主要就是白蛋白供應不足。
申銀萬國醫藥分析師婁圣睿在研究報告中表示,貴州省減少單采血漿站只是個案,預計其他省市不會跟進。他給出的理由是:關停前貴州省共有20家血漿站,數量遠遠超過其他省份;減少后,貴州與廣西、四川、重慶等省市的漿站數量比較平均,如果不發生采血安全性事件,也沒有減少單采血漿站的必要。而且,“從行業血漿供給來看,目前仍然供不應求,我們認為衛生部層面不希望減少血漿站數量。”
另一位醫藥分析師對申銀萬國的觀點表示贊成,認為貴州減少漿站可能是出于對全省形象以及血漿安全的考慮,其他省市目前情況下沒有必要大面積關停漿站。
2010年12月到今年5月,華蘭生物在重慶潼南縣、巫溪縣、彭水縣設立的3家漿站相繼獲得單采血漿許可證,開始正式采漿。但想讓這3家新漿站填補關停造成的血液供給“空白”卻不現實,有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重慶漿站有其特殊性,采漿后制成的血液制品只能在重慶內部“消化”。范蓓也表示,重慶漿站“畢竟剛剛開,還在初起發動的階段,不像貴州都是很成熟的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