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的泡沫擠完了嗎?市場眾說紛紜。
根據本報的統計與研究,自2010年12月20日,創業板指數摸高1239.60點之后,開始飛流直下,雖然在今年1月底2月初曾經有過短暫的反彈,但下降的趨勢卻一直延續到了2011年6月23日,這一天,創業板指數跌至783.86點,從最高到最低,區間跌幅已經接近40%。
今年的6月23日,對于創業板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當天創業板指數觸底以后開始反彈,截止到7月13日收盤,創業板指數已經上漲了約15%,而同期上證指數的反彈幅度只在7%左右。
這些只是直觀的表象,還有一些事件在隱隱透露著創業板的再次崛起。在創業板原始股解禁期間,不少公司高管趁機減持,即便上半年市場大跌,還是有超過100名的創業板公司高管進行了減持;而眼下,這種減持已經開始逐漸變少。
于是,市場的話題討論開始了:創業板的泡沫擠完了嗎?創業板已經擺脫“三高”重新出發了嗎?
對于這個問題,國金證券財富管理中心資深分析師周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年初到現在,創業板一直在擠泡沫,高估值確實容易形成股災。從前期1200多點到700多點,創業板上半年跌幅并不低,而從目前的反彈形勢看,創業板指數反彈已經超過了上證指數,基本上可以確定創業板的泡沫已經擠完了。”
不過,市場也有不同的聲音存在。國元證券投資總監康洪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無論是創業板,還是整個A股,市場是在真實中炒作夢幻的未來,而夢幻的未來能否到來取決于很多因素。眼下,如果用一個數字和數據去衡量創業板是不是有價值了、到不到該買的時間了,我想都太‘形而上學’了。”
不管到底是不是擠干了泡沫,對于創業板而言,過去半年多的下跌過程是值得思考的,大幅的下挫也可以作為其價值回歸的征程,因為這是創業板自問世以來創下的最大跌幅,而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的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和高超募資金也在下跌之中得到了緩解。
根據本報的統計,從估值水平上看,2009年創業板問世之初的發行市盈率最高曾達到128倍,2010年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依然高達71倍,而眼下,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已經在43倍附近。不難看出,從估值水平看,創業板正處于集體回歸的過程中。
就目前市場發行情況看,6月份以來,很多創業板公司已經不再推崇“三高”,逐漸趨于理性。6月份上市的美晨科技便以18.12倍的市盈率、25.73元的價格登陸創業板,創下了創業板史上最低發行市盈率,這也證明著創業板價值的回歸。
對于創業板的現狀,康洪濤如是表述:“創業板的市盈率正走向神壇逐漸變成平民,這個過程可能已經進入中后端的拐點期。不過,雖然部分個股和行業明顯降低了市盈率,但成長性很差。資金面上,上半年是明顯收緊的,這樣股價也會處于下跌和加速下跌中,而下半年資金的壓力和政策的壓力會有所緩解。現在是創業板價值回歸的中后段,徹底明朗至少要等到今年四季度。”
正因為創業板近期的發行情況趨于理性,恰逢市場反彈,創業板開始集體反攻。不過,華寶興業基金研究部總經理王智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創業板經過前期的大跌之后,估值雖然已經有較大下調,但今年靠估值提升獲利的機會不大,創業板的真實成長仍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來驗證,個股分化會比較大,應注重尋找業績比較確定的或者業績超預期的股票。”
創業板泡沫是否已經擠干凈,擠到什么程度算是干凈,市場并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不過,投資者心中對于創業板投資價值的分析,顯然會各有權衡。本報梳理了創業板中最為集中的機械設備、醫藥生物、化工、信息服務和電子元器件5個申萬一級行業,通過分析估值、公司所處行業背景以及公司的成長性等幾項重要的指標,對創業板進行細分行業分析以及數據統計,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價值考量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