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所謂高科技基本都是對于歐美技術的應用,原創型的高技術很少,也很難。這和中國科技投入太少相關,也和相關人才的缺乏有關,更和整個社會的獎懲機制相關:高投入、高智力、低概率的高新技術,得到的回報極低;相反,那些機會主義者、權貴精英們,卻個個賺得盆豐缽滿。
中國式的創新更多是繼承式的創新,在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商業模式的情況下,結合中國具體情況,進行改造式創新和應用。歐美的服務業已經先于我們發展,已經經過了客戶的需求選擇。中國的服務業也大體會遵循他們的發展軌跡,因此,在服務行業,繼承歐美的成熟商業模型特別有價值。
在中國,過去和現在的成功模式無非以下兩種:一是低成本的“中國制造”;二是對于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升級到先進服務業,其中電子商務、先進管理、市場化機制都是升級的常用手段。
“中國制造”以低成本為最主要特點,在質量上“Good Enough”,從勉強能用的一次性野餐用具,到精美的蘋果電腦代工,符合使用者的要求,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談不上德國制造的雋永和耐久,也不同于日本制造的精巧和緊湊。
“中國制造”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工廠主,給政府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創造了大量稅收和外匯收入。這些制造企業,綜合低廉的土地、廠房、能源、環境、稅收和人力成本,海量出口,換回了巨額外匯,在“中國制造”遍及全球的同時,也帶來了巨額貿易順差、環境污染和大批生存狀態堪憂的流水線民工。但是這些農民工的收入都很低,長期在單調、枯燥的流水線上工作,人幾乎成了機器的一部分,富士康的十幾跳只是這些絕望農民工的一個代表和縮影。
“中國制造”已經到了其成長曲線的拐點,各種弊病暴露出來。但也不會就此衰敗,而是部分維持現狀,部分轉變形態,提高設計和科技成分,增加附加值。
如果說,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引擎主要靠制造業,未來三十年,“中國服務”將會取代“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未來創業、投資、造富的機會,大多會是在服務業。當13億中一半左右的中國人收入逐步提高的時候,為這些人提供衣、食、住、行、娛等服務,這將會是未來中國服務業的主要構成。
在先進服務業,中國企業可以借助本土市場規模的優勢,獲取包括國際資本在內的資本,可以預見,風險投資、私募基金將會越來越集中投資到這些領域。
在與國際同行競爭中,我們可以借助地利的優勢,利用對于本土消費者的理解,來抵御國際競爭者在品牌、資金等方面的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