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7月4日下午消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今日在清華大學出席國際經濟學會第十六屆全球大會時指出,必須注意中國在20世紀末開始形成的市場經濟遠非完美,主要反映在國營部門仍然是資源分配的主導者。 會議上吳敬璉做了一場長達40分鐘的全英文的演講,從中國70年代開始改革講起,回憶中國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歷程。他最后總結說,中國經濟發展的秘密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然而在談到中國經濟現狀時,他指出最與市場經濟不相稱的便是國營部門仍然是資源分配的主導者。 吳敬璉認為,這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第一,盡管國有經濟并非國民經濟的主體,但是仍舊控制著經濟的“關鍵性領域”,國有企業依舊在石油、電信、鐵路和金融等領域具有壟斷地位。第二,各級政府仍擁有分配包括土地和資本在內的重要經濟資源的巨大權力。第三,現代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基本法律(a
basis for rule of
law),還沒有建立。各級政府官員擁有太多自行決定權并且可以通過直接審批投資、市場準入許可以及價格管制直接干預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 吳敬璉指出,對于中國快速發展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而不同的觀點則關系到未來經濟模式的發展。 “一種觀點認為以國有經濟主導以及強有力的政府管控為特征的中國模式,可以科學構想并成功推行與國家利益一致的戰略和政治,應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完成重大事業。這不僅創造了中國30年來快速增長的奇跡,而且讓經濟在經濟危機中未受損傷! “而另一個戲劇性的截然相反的觀點是,上個30年中國高速增長奇跡源于市場為基礎的改革解放了人民的創業精神。然而依靠與行政控制加強與大規模投資的增長不能長時間持續,遲早要產生嚴重的經濟及社會問題! 吳敬璉認為,首先這種增長模式依賴于大量消耗資源的投資。盡管短期政府可以依賴于此,但是這并無長久支持發展的基礎。資源消耗、環境破壞已經在近年來愈發嚴重。第二,各級政府對于資源分配控制力的加強和不斷增加的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加速了腐敗及兩級分化。 他分析稱,始于1990年的商品價格自由化并沒有讓行政干預從市場中撤離,尋租的基礎仍然存在。而由于系統演變路徑依賴的特征,一旦走上政府干預的指路,從尋租活動中衍生而來的利益將會將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推向國家資本主義,最終成為裙帶資本主義。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