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杭供電局大力開展新農村電氣化建設,讓農民與居民享受一樣的用電待遇。圖為余杭供電所農電班的員工們正在為新豎起的電桿拉線。姚學恒
攝 |
 |
余杭供電局局長童鈞(左)與仁和鎮簽訂《農村供電服務共建協議》。姚學恒
攝 |
 |
電力共建后大大提升特殊時期偏遠山區的電力搶修速度。圖為年初冰雪天氣中,村電工修復高山村民的生活用電設施。姚學恒
攝 |
為了減輕農民負擔,自1998年底開始,國務院在全國推行了“兩改一同價”的電力改革。農電體制改革以來,農民在電價上享受到了與城市一致的電價實惠,但是局部管理和服務上的“真空”地帶一直沒得到有效解決。
2009年起,浙江仁和鎮政府與其所在余杭區供電局開始了對農村供電服務新模式的探索。經過一年多的共建,新模式收效顯著,不僅仁和鎮招商引資環境得到優化,農村百姓也切切實實用上了“安全電、優質電、可靠電”,而電力部門也從中獲益,政府、百姓與電力部門三方都享受到了共建模式帶來的“甜頭”。
服務“盲區” 催生仁和鎮用電服務新嘗試
“現在就不一樣了,農灌線偷電基本杜絕,村鎮的經濟損失明顯減少,而且村民誰家需要用電方面的服務,咱們的村鎮電工也能及時幫助解決。”作為一個老“電力人”,全程參與過村鎮電力服務共建的沈師傅向記者描述著與仁和鎮共建試點一年后的變化。而這一切變化都得益于2009年9月28日仁和鎮政府與余杭區供電局簽訂的《村鎮電力服務共建協議》。
事實上,“共建協議”的達成是政府、企業、農戶三方的共同需求和意愿的反映。采訪中,沈師傅詳細給記者介紹了“共建”的前世今生。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國務院自1998年底開始在全國推行電力“兩改一同價”,但“兩改一同價”工作實施時,供電企業計量計費表后的農村集體或個人擁有的用電設施不移交給供電企業,仍屬集體或個人所有,按照《供電營業規則》規定,供電設施的運行維護范圍由產權歸屬確定,即農業排灌線路和農戶表后設備由產權所有人自行維護。
農電體制改革以來,電管站歸并到國家電網公司,原來的村電工也大部分進入了供電部門,農灌線路和農戶表后設備隨后便缺乏專人管理。比如家用的漏電保護器的安裝率和投運率就大幅下降,但是隨著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村鎮家庭的家用電器數量也在增加,而農戶的這些內部電氣設備使用開始影響到低壓電網。
除了農戶用電安全的矛盾,農灌線路的狀況也不容樂觀。“由于多年來缺少管理和維護,農灌線路偷盜嚴重,線路殘缺不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困難;再加上一些農戶建房直接從農灌線路上接電,不但擾亂了正常的用電秩序,給安全用電埋下了隱患,還導致了大量的農灌電量流失。”沈師傅坦言:“這就給村一級集體資產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一組來自余杭區供電局的資料顯示,僅2009年一年,余杭區仁和鎮村級農灌電費開支多達60多萬元,最少的也有20多萬元,給各村帶來較大經濟負擔。建立一種能解決農村安全用電矛盾,提升電力優質服務水平的機制迫在眉睫。
2009年9月,一紙《村鎮電力服務共建協議》拉開了農村電力服務試點的大幕。2010年底,首批電工正式上崗開始服務村鎮。根據共建協議,各村設立一名村務電工,村電工由村委會聘用,負責農業生產線路和村級路燈等集體資產的建設和管理,負責做好居民家庭漏電保護器運行維護和表后線服務工作,負責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科學用電、依法用電、安全用電”宣傳,負責做好各村的農業生產、路燈等公用的收費工作,協助供電部門做好欠費用戶的告知和催交工作。余杭供電局負責村電工隊伍的業務指導,并每年提供共建基金。
2010年4月,供電、公安等部門和村電工攜手,集中力量在仁和鎮范圍內進行了“安全用電檢查活動”,對仁和鎮范圍內的建房用電、臨時用電、農業用電等存在掛鉤及私拉亂接等違規用電現象進行了整治,并逐步對農業養殖戶、種植戶等統一安裝了電表。
“海選”電工 點對點服務惠及三方
“我們面向所轄村(社區)公開招聘,先經過一輪嚴格審查篩選出一批人員,再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層層選拔,最終確定了18名村電工。”仁和鎮鎮長鐘秀龍向記者介紹了村電工的篩選過程,這場2009年9月下旬啟動的仁和鎮電工選拔絕不亞于當下的時尚選秀。
鐘秀龍介紹說,首先是村鎮面向所轄村(社區)公開招聘,報名只需符合條件,不限人數;然后再經過村鎮和電力部門的共同嚴格審查,特別注重學歷、年齡等硬性指標。到10月上旬,最初報名的73人僅有50名符合相關條件并通過審核。初步的篩選過后,通過審核的50名考生,于2009年10月16日參加了鎮安監辦組織的理論考試,考卷由余杭供電局命題和批閱。在理論考試的基礎上,確定了25人參加下一輪面試,同時要求公安局派出所對25人個人品行進行審查,確定25人沒有不良記錄。面試分二組,分形象分和答題分。經過考核,確定18人擬為專職村電工。
18位“精挑細選”出來的村電工在正式上崗前還需要經歷一輪全面的專業培訓。沈師傅告訴記者,這方面是由我們余杭供電局來配合的。“2009年11月,這批電工被外送湖州電力教育中心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脫產培訓,而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期間他們都接受了專業的培訓和考試,并取得了證書。”據介紹,經過三個月的培訓,18名村電工全部取得了電工進網作業證、特種作業證、配電線路初級工證三張證書,具備電工作業資格。各村電工由各村委會聘用,由村委會與村電工簽定為期三年的合同。
仁和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去年仁和鎮為18名村電工制作了名片,還印發了“告電力客戶書”,由村電工發至每戶人家。村民家中遇到跳閘、電線短路等用電問題,只要撥打村電工電話,村電工24小時提供上門檢查維修服務。此外,仁和鎮計劃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仁和鎮各村的農灌線路進行改造,打造一張堅強的農灌線路網絡,使仁和鎮農業生產用電更加可靠。村電工隊伍承擔改造任務,電力部門在技術上進行指導和協助。
村電工正式上崗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無論是農戶、電力部門、政府,還是電工本身都獲得了很多好處。在走訪當地村鎮的幾天里,記者也切實感受到了這點。
“共建試點效果還是很顯著的,像去年農灌線用電量支出就比前年下降了20%左右,節約了我們的集體經濟開支。”80后的東山村書記沈惠民這樣告訴記者,農灌線路的改造也保障了村民的安全,另外村電工的日常服務也確實給村民帶來很多便利。
“現在每天都很忙,除了協助電力部門進行線路改造維修等,還要及時幫助村里各家解決日常用電問題。”村電工施忠偉話語間還給記者遞上了他的名片以及他的日常工作記錄,日志上每頁都詳細記錄了他每日的工作情況。施忠偉告訴記者,他現在不僅有自己的辦公室,每年還有18000—20000元的工資收入,而且鎮政府還統一給繳納各類社會保險。
而身處余杭供電局的沈師傅也表示:“共建以后村民的用電問題有了針對性的解決,分工更明確了,我們的95598熱線投訴量也明顯下降,同時我們一直擔憂的用電安全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來自余杭供電局的資料顯示,“村鎮·電力服務共建”實施一年來不但較好解決了農灌線路運行維護和表后服務的需求,加快了農村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更有力提升了農村用電整體環境的改善和提高,使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也使共建雙方單位達到了雙贏目的。通過對農灌線路私拉亂接現象的全面整治,大大降低了村級農灌費用支出負擔;通過村電工對居民家庭漏電保護器的運行維護和表后線故障修理,許多居民慢慢改變了表后線設備故障直接撥打95598搶修電話的習慣,仁和鎮的95598故障報修話務量下降效果明顯。據統計,以仁和鎮實施共建工作的葛墩村為例,2009年1至7月的農灌電費為19.6萬元,實施共建后2010年1至7月農灌電費為11.2萬元,同比下降了43%;仁和鎮的95598故障報修話務量由2009年上半年的701起,下降到了2010年上半年的582起,同比下降了16.99%,效果明顯。此外,由于村電工可參與農村電力設施的巡視和檢查,也使得電力設施運行巡視得到了加強,一旦線路存在缺陷或發生故障,能及時通知余杭供電局相關部門,從而相對地縮短處理時間。
“成熟一個、推廣一個” 穩步深化共建成果
經過一年多的試點,“村鎮·電力服務共建”不僅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服務效益,還實現了不錯的社會效益。
通過對農灌線路私拉亂接現象的全面整治,有效遏制了農灌線路竊電事件,避免了農灌電量的流失。2010年,村電工為建房戶、養殖戶、種植戶安裝臨時農用電表l000余只,糾正了違規用電。201O年,仁和鎮各鄉鎮的農灌電費從原先的60余萬元降到了34.3萬元,同比下降43%;村電工為村級電力資產提供設備維修,并為村民提供表后服務,2010年村電工共為村民家中提供表后服務7000余起。村電工表后電力服務及時方便,獲得了老百姓的稱贊;去年,區供電局加快仁和農村電氣化建設,電氣化改造的村已達75%,漏電保護器安裝率達100%。2011年仁和鎮村級農灌線路改造計劃也進入了實施階段,仁和鎮的農村電網正逐步向現代化智能電網轉變,用電環境得到提升。
盡管“村鎮·電力服務共建”已初具成效,但是余杭供電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試點還存在諸多的不足,需要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完善。我們現在打算成熟一個,推廣一個,爭取在余杭地區推廣開。
相關負責人坦言,一方面,目前仁和鎮的村電工隊伍,如無合理的管理措施,仁和供電營業所將參照電管站的管理模式管理村電工,對于村電工也能發揮更大的積極性,能合理地調配工作量,但在安全管理上存在著職責不清。建議村電工隊伍由仁和鎮政府管理,余杭供電局配合仁和鎮安排工程指導人員一名,既能正常開展各項工作,又能明確安全職責;而另一方面,目前村電工隊伍還未全面開展表后服務、農灌線改造、安全用電宣傳等工作,造成了工作上的滯后。
據悉,余杭供電局今年還計劃在總結現有共建成果的基礎上,廣泛推廣“村鎮·電力服務共建”模式,進一步在良渚、徑山兩個鄉鎮推廣村鎮電力共建工作。
[相關鏈接]
杭州市余杭區——地處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是“中華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全區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轄14個鎮、一個鄉、四個街道,總人口84.84萬。列全國縣城經濟綜合發展百強縣(市、區)第15位。
仁和鎮——隸屬于余杭區的仁和鎮位于杭州市中心的北翼,距市中心僅17公里,水陸交通便利,杭寧高速公路、良塘公路、宣杭鐵路貫穿全境,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滬杭鐵路、滬杭甬高速公路、320國道近在咫尺,水路東連大運河,西接東苕溪,交通便捷,區位優勢顯著。2001年8月余杭區規劃調整,仁和鎮由原東塘鎮、獐山鎮、云會鄉合并而成。全鎮現有區域面積75平方公里,轄18個村,一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六萬余人。自建鎮以來,工農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變化顯著,一座靚麗的新城鎮已初展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