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康地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地種業”)日前正式公布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該公司擬通過在深交所創業板IPO募集資金9530萬元,用于包括“育種工程及育種研究中心建設”和“五一農場種子加工技改及配套制種建設”在內的項目的建設。然而,由于在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市場營銷能力方面存在短板,再加上此前被媒體曝光的訴訟纏身和屢次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康地種業此次IPO并不被市場看好。
“對于種業公司來說,衡量其成長前景,主要看其是否擁有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子品種,以及是否擁有相應的生產基地,另外,強有力的、覆蓋廣的市場營銷網絡也十分重要。”一位證券業分析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而實際上,康地種業在上述標準上并沒有十分明顯的優勢。
康地種業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康地種業公司審定(認定)的新品種41個,其中自育品種審定的數量達到30個。事實上,審定一般分為農業部審定和各省審定,而康地種業這30個自育品種“大部分”都是在各省審定。僅有包括康地5035(玉米)和新陸早24號(棉屬)在內的兩個植物新品種權,而且,康地種業還表示,“由于2008年公司玉米種子業務培育已現成效,公司下半年決定退出非主業的棉花經營業務,并大幅縮減常規棉種經營。”也就是說,目前康地種業真正掌握了植物新品種權并且作為未來業務主導方向的僅有康地5035(玉米)一個品種。
另一方面,康地種業招股說明書稱,公司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成熟、有效的“自主創新、特許生產銷售、獨家銷售代理業務三方面互補發展”的業務發展模式。而從銷售收入構成來看,康地種業招股說明書顯示,2008-2010年,康地種業自有品種生產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819.47萬元、3032.53萬元和3721.93萬元;種子銷售總收入則分別為1.57億元、1.33億元和1.79億元。2008-2010年,康地種業自有品種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17.99%、22.75%和20.77%。康地種業2010年的1.79億元的營業收入中,來自特許生產銷售品種和銷售代理品種的分別達到了5406.74萬元和8541.79萬元,占比分別高達30.17%和48.24%,也就是說,康地種業這家號稱“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擁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的種業公司的營業收入構成中,有近八成來源于代理業務。
另外,從產品的毛利率來看,2010年,康地種業自有品種的毛利率為29.08%,相比之下,特許生產品種和代理品種的毛利率則分別達到了57.52%和44.80%。無論是從營業收入還是毛利率水平來看,康地種業的自有品種均大大落后于其代理品種。
除了營業收入對于代理品種過于依賴外,康地種業在營業網絡上的短板也將對其未來的成長構成制約。從報告期內銷售收入分布區域來看,相對于2009年,康地種業在華北地區、華中地區和西南地區2010年的銷售收入幾乎未見增長,在東北地區、華東地區甚至出現了下降的情形。相對于2009年,公司的銷售收入增長主要來源于新疆地區和西北地區(不含新疆)。
而從行業情況來看,2010年,康地種業作為主營業務品種和未來發展方向的玉米種子的市場占有率僅有0.87%。相比之下,其主要競爭對手登海種業、萬向德農、豐樂種業和大北農2009年的市場占有率則分別達到了6.40%、6.31%、2.16%和0.94%。
“對創業板來講,對技術的關注程度、創新性要求很高。”一位投行業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如果企業的創新性不足,缺少相關專利的話,在審核時可能會遇到一定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