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一年半發改委再次上調電價,15個省市非居民電價平均上調1.67分/度,這被多方解讀為電價市場化改革邁出了積極的一步。
今年的電荒讓電價問題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市場煤計劃電”的長期矛盾讓電價形成機制一直沒有有效理順,電煤雙方的利益關系沒有得到平衡,導致幾乎年年出現電荒,這種利益損害甚至傳導到了老百姓和國家的經濟發展上。業內普遍認為,電價市場化是解決電荒的必經之路,而電價市場化的首要前提是電力領域破除壟斷。
政府在協調電煤矛盾上費了很大心思。2004年年底國家規定以不少于6個月為一個煤電價格聯動周期,若周期內平均煤價較前一個周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便將相應調整電價。但由于考慮到國內的物價壓力,在國內煤炭價格上揚的背景下,煤電聯動并沒有得到準時和堅決地執行,導致發電企業虧損嚴重,影響發電積極性。
由行政掌控的煤電聯動也只是一種相對的市場化定價機制,是國家在沒有放開計劃電之前的權宜之計。但從深層次考慮,政府還只是把電力當成一種“特殊商品”,因其稀缺程度和重要程度較高而不敢完全交給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如此看來,電力尚沒有回歸商品的屬性和地位。這也是電價體制市場化的根本思想障礙所在。
在“電力特殊商品論”持有者看來,如果完全市場化,能源資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會使得我國的電價在中長期內處于單向上行通道,不利于調控物價壓力。誠然,如果從發電到供電諸環節仍然維持現有的行業壟斷格局,則電價放開無從談起,老百姓也得不到實惠。
筆者認為,應在電力領域打破壟斷堅冰,允許各種資本進入發電供電領域,允許各類企業參與競爭。讓各種健康的資本給電力領域帶來正常的市場盈利思維:煤價高,電廠少發電,市場上電力供應偏緊,導致電價上漲,用戶嫌電貴自發減少需求,形成一個自發調節的良性平衡循環,而非現在暴露出的越發電越虧損,虧損了也不妨礙內部的高福利,也有人買單的惡性循環。
如此,電力價格在正常的市場競爭中也會出現上浮和下降,一有利于煤電產業的健康發展,二有利于節能減排和調整產業結構,三有利于疏導物價壓力。
電荒的原因是深層次和多元化的,南方大旱、高耗能產業復蘇等都部分導致了本次電荒的蔓延。但是如果再不將電價市場化這一最根本的因素解決,那今后電荒的發生將呈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