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者 李欣
攝 |
近日,百勝欲收購小肥羊的消息在業界鬧得沸沸揚揚。在中國知名品牌頻遭外資并購的大背景下,人們不禁要問:外資化是否企業突破發展瓶頸的唯一選項?品牌自主權的放棄是否真正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
百勝為何溢價買“羊”?
在市場集中度低的中國餐飲市場上,火鍋行業的佼佼者——小肥羊,成為百勝此次的目標。
而百勝買“羊”一事的進展也很快,自4月26日小肥羊發布暫停買賣公告,并表示雙方已就收購事宜進行初步討論,但并不確定最終是否將會做出任何收購建議,到5月13日雙方發布聯合公告稱,百勝集團擬以每股6.50港元的價格,溢價三成將小肥羊私有化,僅17天。而此項私有化計劃生效后,百勝集團將持有小肥羊已發行股本的93.22%,參與創辦人則持有余下的6.78%。
公告顯示,百勝收購小肥羊的原因在于,小肥羊是在中國享譽甚隆的品牌,可令百勝的業務組合錦上添花。同時,百勝從小肥羊過往的探索行動中留意到,火鍋概念在海外市場有需求,因此在國際市場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長遠而言,百勝的全球業務網絡及成功的品牌建設經驗,有助于探索向全球更廣地區引入火鍋概念及小肥羊品牌的有效途徑,從而讓小肥羊以經濟上更可行的模式立足市場,更好地把握良機。
而小肥羊看上百勝的原因則在于,小肥羊的創辦者自小肥羊成立以來,就一直抱持著沖出本地市場、開拓國際市場,將小肥羊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的目標。而百勝所擁有的管理世界級品牌的實力及日漸擴大的餐飲網絡,將有助于推動小肥羊在中國及海外的進一步發展,幫助小肥羊發展為國際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
顯然百勝看好了小肥羊的品牌知名度和火鍋市場的前景,而小肥羊則要借百勝的國際管理經驗實現品牌的長遠發展。因此,雙方一拍即合。
是否重蹈匯源覆轍?
根據《反壟斷法》配套細則《國務院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在全球范圍內的年營業額超過100億元或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超過20億元,并且每家在中國境內的年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5月17日表示,百勝在中國的餐廳數量有3000多家,2010年營業額達到336億元人民幣;小肥羊在國內市場有將近300家餐廳,2010年營業額接近20億。姚堅還稱,前不久公布《外商投資并購審查辦法》是外資企業在中國進行并購的基本法律規范之一,百勝和小肥羊的并購案也應當遵照此法規,并需按并購審查程序進行審查。
顯然,百勝買“羊”要過商務部這一關。盡管百勝餐飲集團相關人員一再向外界解釋“百勝收購小肥羊,與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沒有可比性,兩個市場的格局完全不一樣。”但是公眾依然將兩者進行比較評判。2008年9月,可口可樂提出以約179.2億港元全資收購匯源果汁。但次年3月,由于未通過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查,并購宣告失敗。
而百勝此次收購小肥羊與當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有許多相似之處。公開數據顯示,百勝是全球最大的餐飲集團,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近38000家連鎖餐廳。旗下有肯德基、必勝客等知名餐飲品牌。目前,僅旗下的肯德基就在中國700多個城市和鄉鎮設有超過3200家餐廳。必勝客在中國130多個城市設有520家餐廳。而小肥羊1999年在內蒙古開業,經歷12年的高速加盟擴張,逐漸成為國內火鍋的第一品牌,并成功在香港上市。
同樣,可口可樂和匯源也分別是全球和中國飲料行業的龍頭企業。百勝買“羊”是否會重蹈匯源覆轍,業界對此看法不一。
山西證券餐飲行業研究員加麗果對媒體表示,百勝在資本市場并購小肥羊,不存在當年像可口可樂收購匯源那樣的壟斷問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則認為,中國餐飲市場很大,長久以來集中化程度很低。百勝與小肥羊加起來的銷售額為320億元左右,僅占2%的市場份額,應該鼓勵行業進一步集中化。
輿論則對此持相反意見。網友納赫拉表示,當越來越多的民族企業被外資所購買,越來越多的行業“話語權”被外資所控制,雀巢奶粉這樣的頂風漲價就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不能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對行業“話語權”的掌控。
小肥羊遭遇成長煩惱?
近年來,外資在中國收購細分行業中知名企業的案例層出不窮:中華牙膏、樂百氏、蘇泊爾、小護士、大寶、南孚電池、統一潤滑油、哈爾濱啤酒……這些曾經讓國人引以為傲的中國知名品牌緣何紛紛轉投外資?
在這些案例中,中方多數都表示,通過引入外資,中國企業將飛得更高更遠。對此,相關專家認為,一個企業家這樣做是個例,但很多企業家這樣做時,背后一定有共同的因素,反映了一些中國企業在經歷了初期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以后,面臨日趨激烈和白熱化的市場競爭,遭遇發展瓶頸的無奈和焦慮。
事實上,小肥羊目前正面臨著難以突破發展瓶頸的困擾。數據顯示,小肥羊2010年全年營業額同比增長22.6%,但毛利率卻同比下降了2.7%。此外,在2010年中國餐飲百強排行榜上的前十名中,有四家火鍋品牌,也顯示火鍋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小肥羊的盈利增長空間受到限制。
這無疑反映出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中國企業家普遍地遇到了一層透明的天花板。而這層透明的天花板除了管理提升不足之外,也與當前的經營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鄭文全認為,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不如外企,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大企業和小企業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個嚴峻的挑戰。因此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企業家的確會面臨很多管理問題導致的經營難題。
對于在細分行業內數一數二的中國企業而言,引入國際管理經驗完善企業管理無可厚非,只是引入國際管理經驗是否只有大規模出售股權這一種方式呢?而這背后不爭的卻是創業容易守業難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