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創業板發行制度不合理已經被人們充分看到并被揭露的話,這只是創業板問題的表象,創業板問題的真正實質則是其在股權結構上出現的夫妻、父子、兄弟這種家族上市公司的“一股獨大”。對212家企業調查看,其中200家企業都是家族企業,其發行上市前平均第一大家族股東平均持股比例高達54%,持股超過70%的有51家,50%至70%的有64家,30%至50%有61家,30%以下的僅有23家,其中雷曼光電公司李躍宗家族,發行前持股99%,發行后持股74%,這才是創業板效率低下和暴富的根源所在。 首先,一股獨大造成了極不合理的財富分配體制。創業板一股獨大使得IPO高溢價獲得的財富實際上被家族掠奪。212家創業板企業造就了676個億萬富翁與100個十億以上的富翁家族,完全沒有實現創業板點燃企業家創業激情的預期目標,而僅僅是財富在特定群體中的重新分配。 其次,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造成治理結構不合理,其限售股解禁對二級市場造成巨大壓力。國有企業與創業板家族企業的一股獨大不同,國有企業治理結構較為完善,其股權轉讓行為被嚴格的限制,而且它的財富創造溢價部分屬于國家或者至少不屬于高管或某個私人業主,雖然很多已經全流通,但在各級國資委包括中投公司的控制下,不管是央企、國企股,還是大盤的金融股都沒有減持流通的現象;而家族企業由于公司治理結構、股權結構、信息披露都是由家族控制,而且解禁后的流通不受約束,他們可以利用高拋低吸等手段多頻次的、在短時間內獲取暴利。與此同時,有些家族企業高管為在解禁后售出股票甚至不惜辭職,因為他們已經看到這些靠壟斷上市的家族企業控制人,在解禁后巧取豪奪社會財富的實質。 而對于中小投資者,他們長期秉持一種觀念:打新股是鐵打的江山,帶來的是穩賺的利潤,但是今天創業板新股大面積破發的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投資人認識到了一旦買入創業板股票就必須盡快拋出。很多最初打新股的人還抱著僥幸心理,選擇繼續持有的,但是看到創業板家族企業背后一股獨大的實質,就失去了信心。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創業板現在面臨的“三高”、“超募”、“造富”等公平與效率缺失的局面,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偽市場化”的發行定價機制,實際上是公眾對家族企業“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的擔憂,這也加劇了從家族股東、家族企業高管到中小投資者對未來限售股解禁后紛紛套現的不良預期。
(本報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