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菜價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令人納悶兒的是,去年以來,市場菜價持續上揚繃緊社會的神經,還沒等人們反應過來呢,突然間怎么田頭就出現“爛市”了?
而且,這輪大漲大跌恰恰發生在國家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之際。新的“菜籃子”里都裝些啥?怎樣長期穩定地解決好菜園子、菜攤子、菜籃子的問題?記者專訪了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
|
蔬菜生產整體穩步發展態勢沒有改變,營銷仍將是主要矛盾 |
記者:近期菜價下跌,又現賣難,主要原因是什么?
陳曉華:準確地說,是部分地區部分蔬菜產品出現了滯銷賣難。尤其是葉菜類價格下降最為明顯,芹菜、大白菜、卷心菜等品種發生不同程度滯銷。
這次蔬菜價格下跌是多種因素疊加引發的。一是季節因素,每年4月菜價是總體回落的。二是天氣因素,1月份南方連續低溫導致蔬菜上市期推遲近一個月,與北方露地菜上市剛好碰頭。三是外部因素,日本核泄漏在我國菠菜、萵苣等品種上檢出,在部分消費者中引發疑慮。四是受去年價格行情較好的影響,部分地區芹菜、洋白菜等種植面積擴大,形成了局部賣難。
記者:這次蔬菜價格波動,會不會影響今后蔬菜的生產和市場供應?個別品種會不會再來一個“菜荒”?
陳曉華:近期蔬菜滯銷價跌,部分地區菜農遭受較大損失,可能影響種植積極性,但這不會改變蔬菜生產整體穩步發展的態勢。特別是近期受損的多為生產期短的葉菜,如果市場需求轉旺,生產會很快恢復擴張,不可能出現“菜荒”。而且,就目前的農情調度看,今后一個時期,蔬菜產業面臨的很大壓力將是營銷和市場開拓。目前蔬菜在田面積9340萬畝,同比增長6.7%。預計5月上市蔬菜733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10%以上。
因此,當前蔬菜生產繼續保持發展,市場供應充足,農業投入品監管措施進一步加大,質量安全總體有保障。今后關鍵是要加強政府對蔬菜平穩運行的公共服務,避免市場供給的大幅度波動!
|
消費結構和生產布局深度調整,“菜籃子”面臨新的壓力 |
記者:2010年的1號文件提出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今年的1號文件以及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仍強調了這項工作。繼“米袋子”之后,“菜籃子”再次得到更大重視。請問,這項決策的大背景是什么?
陳曉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消費需求發生了明顯變化,“菜籃子”有了新變化。
一是保供應壓力增大。過去10年,我國城市人口凈增2.2億,到2020年仍將凈增2億以上。城鎮化率不斷提高,2010年已達49%以上,比1997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城郊“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不斷向遠離城市的農區轉移,打破了原來的“近郊為主、遠郊為輔、農區補充”的生產布局。大中城市自給率明顯下降。北京市蔬菜自給率目前比2000年下降了16%;天津市禽蛋自給率比2000年下降了40%;上海市肉類自給率比2000年下降了25%。
二是生產轉型壓力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使分散的小規模種養業受到嚴峻挑戰,而規;藴驶N養業發展還有個過程,如生豬規;B殖比例不足50%。同時,傳統主產區基礎設施條件差,科技、信息服務水平不高,目前全國設施蔬菜面積僅占蔬菜播種總面積的20%,養殖池塘顯著老化的占60%。因此,迫切需要對傳統“菜籃子”生產基地進行升級改造,推進生產方式轉變。
三是質量安全壓力大。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人們不僅對“菜籃子”產品的需求趨于多元化,而且更關注吃得安全放心。同時,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之我國農產品自身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菜籃子”產業比較優勢的發揮。
四是流通配套壓力大。目前,我國蔬菜市場初步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對市場信息、市場設施、物流配送、冷鏈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實行現代拍賣、電子交易和電子結算系統的批發市場不到1%,特別是產地批發市場數量遠遠不夠,加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網的市場僅占11%。同時,由于采后加工、冷藏保鮮和冷鏈運輸設施嚴重匱乏,致使產品在流通中損耗達25%—30%,遠高于發達國家5%的水平。
產業遇到新問題,民生又有新期待,這些壓力恰恰是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強大動力。
|
新“菜籃子”要有新“提梁”,轉變發展方式是迫切任務 |
記者:那么,新的“菜籃子”要安裝哪些“新提梁”呢?
陳曉華:一是突出統籌推進的思路。統籌銷區與產區利益,既考慮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又關注農民持續增收;統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加大政府對“菜籃子”工程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統籌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農業,實現“菜籃子”產品生產可持續發展;統籌能力建設和機制創新,在改造升級原有生產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風險控制、產銷銜接和市場預警機制,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流通的規;藴驶徒M織化程度,促進“菜籃子”長期穩定發展。
二是明確了大中城市郊區農業發展的功能定位。大中城市郊區農業如何發展,功能定位過去一直沒有明確。一些郊區甚至能“種樓”的,就不種菜。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明確了郊區農業發展的定位,要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建設“菜籃子”生產、流通、加工、質量監管等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相協調。
三是突出了轉變“菜籃子”產品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從源頭夯實提高“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要求大規模開展標準化創建活動,帶動園藝產品、畜禽水產品養殖標準化生產。指導農戶建立生產檔案,并加大品牌培育和認證力度,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記者:人們對“放心菜”的要求的確越來越高。通過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產品質量安全將得到哪些機制保障?
陳曉華:治本之策是標準化生產。首先,加快標準制修訂和推廣應用,重點制定農獸藥殘留、污染物限量安全標準及其檢測方法,建立完善涵蓋“菜籃子”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標準體系。其次,加快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第三,探索建立全程質量追溯體系。建立國家級“菜籃子”產品全程質量追溯信息平臺,鼓勵地方建立各省質量追溯信息中心,支持“菜籃子”產品生產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質量安全信息采集系統,目標是:產地有準出制度,銷地有準入制度,產品有身份證明。
|
3億從業人員將受益政策扶持,建立蔬菜生產信息監測網絡 |
記者:農民將從新一輪“菜籃子”工程中得到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陳曉華:目前,“菜籃子”初級產品種類很多,產值在我國農業總產值中比重已達65%,農民銷售“菜籃子”產品的收入占農村人均家庭經營現金收入的45%,“菜籃子”產業從業人數高達3億左右,是農民就業和增收的重要途徑。
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一方面增強農民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國家將在大中城市郊區和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優勢產區,支持建設一批設施化、集約化“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支持建設生豬、奶牛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另一方面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既支持生產基地的批發市場升級改造,提高采后初加工水平,大力發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又支持大中城市改造銷地批發市場。鼓勵農貿市場與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和生產基地實行“場廠掛鉤”、“場地掛鉤”、“農超對接”。
記者:“菜籃子”產業暴露出來的突出矛盾,除了產銷銜接問題,還有信息服務。這方面有什么新辦法?
陳曉華:盡快建立覆蓋產銷各個環節的信息采集、分析和發布體系,是當務之急。農業部將建立蔬菜生產信息監測網絡,及時掌握200個基點縣、20個主要蔬菜品種的面積、產量、上市檔期、產地價格等信息,全面調度100個重點批發市場的批發價格、交易量等流通信息。建立月度產銷情況調度制度,定期分析研判走勢,加強信息發布,主動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促進跨區域有序流通。
記者:近年來,“菜賤傷農”和“菜貴傷民”的聲音此起彼伏。今天,統籌兼顧農民增收與市民生活,關鍵解決哪些突出矛盾?
陳曉華:“菜籃子”問題,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民,兩頭都是大民生。
農村要解決生產組織化問題。要通過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面提高“菜籃子”產銷組織化程度,在此基礎上積極推行訂單生產。
城市要建立低收入人群臨時救濟機制。農業生產需要有較長的周期,如果遇到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下降,恢復生產擴大供應需要一定時間,這個時期“菜籃子”產品供應偏緊、價格過高時,可對低收入人群實行臨時救助,緩解生產壓力。
記者:“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是個老提法?墒牵擎偦、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蔬菜生產營銷的格局有了很大變化,市長還拎得動“菜籃子”嗎?市長負責制該怎樣完善?
陳曉華:國務院對“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有明確要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中提出:大中城市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確定“菜籃子”產品生產用地保有數量、“菜籃子”重點產品自給率和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等指標,并作為大中城市市長負責制的內容。201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針對蔬菜產銷問題再次強化了“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內容要求。
具體說,突出抓好三件事:
一是穩面積,保證一定的蔬菜自給能力。大城市特別是城區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和增加郊區蔬菜種植面積,切實提高本地應季蔬菜的自給能力。要制定郊區“菜籃子”建設發展規劃,實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實行更為嚴格的占補平衡和補償機制,提高大城市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收取標準,用地單位繳納的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必須全部用于建設新菜地和發展蔬菜生產。
二是活流通,加強城市蔬菜批發和零售市場的建設、服務與管理。合理規劃布局蔬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店,保證批發市場和菜市場建設用地。要增加零售網點,對蔬菜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店建設給予必要的補貼,切實解決攤位費過高的問題,要為零售商販經營創造便利。
三是能應急,建立適合本地區的蔬菜儲備制度。確保重要的耐貯存蔬菜品種5—7天消費量的動態庫存;制定異常情況下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蔬菜基本消費需求的救濟辦法,保證其基本生活水平在蔬菜價格大幅上漲時不降低。
記者:可是,產業的梯次轉移、價格波動,都是市場規律在起主導作用。怎樣處理好市長與市場的關系?
陳曉華:從經濟布局看,雖然在城市近郊淘汰低附加值的種植養殖生產是必然趨勢,但是,產銷不斷分離,將進一步增加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損耗和能源消費,弱化大中城市鮮活農產品供應的保障能力和應急調控能力。因此,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大中城市近郊地理、資金、技術和信息優勢,穩定鮮活“菜籃子”產品的自給率,尤為重要。
然而,在全國經歷了較長的供應相對寬松期后,不少地方放松了對“菜籃子”工作的組織領導,一些地方的“菜籃子”工作甚至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因此,為了推動“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落到實處,目前由農業部牽頭,國家發改委
、財政部
、商務部等13部門參加組成了“菜籃子”食品管理部際聯席會議,正在抓緊制定全國重點城市的相關考評辦法,通過每年定期考評和公開通報考評結果,建立激勵機制。
總之,近年來,我國農業長足發展,“菜籃子”產品空前豐富,大家的胃口上去了,一日三餐不可無“菜”。全天候的需求,要求全天候的管理。而且,只能是管理服務適應胃口,很難要求人們的胃口適應管理。因此,市場解決“一萬”問題,市長則要側重解決“萬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