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全額收購三洋電機和松下電工之后,近日松下集團又宣布即將大規模裁員1.7萬人。松下社長大坪文雄表示,松下平板電視通過液晶屏的外部采購以及等離子第三工廠設備向中國轉移的方式,提高盈利能力。同時,松下將更加關注環境和新能源業務的轉型,以在新領域和海外銷售方面實現大幅度的增長。
來自韓企的競爭
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松下在消費電子領域優勢減失。
近年來,彩電市場的競爭格外激烈,競爭從整機一直延伸到面板領域。從2008年開始,LGD就緊緊咬住三星,兩家液晶面板占據了全球約50%的市場份額。繼LGD與創維在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上合作,近日,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供應商三星與TCL也宣布在蘇州建面板廠,以加快液晶電視全產業鏈的布局,鞏固其在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地位。
相比活躍的三星和LGD,松下將主要的資金和技術資源押寶在“等離子面板及整機制造”,由于對生產工藝高質量的要求,使得松下生產的平板電視產品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偏高,在價格敏感度極高的平板電視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中怡康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松下等離子電視在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份額中占37.8%,位列等離子電視市場第一,但其市場占有率與2009年同期的46.2%相比卻是下跌的。此外,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液晶電視占據大多數的市場份額,而等離子電視的優勢卻越來越不明顯,曾經在消費電子領域所向披靡的松下正面臨著韓國和中國廠商的挑戰。
此次,松下集團整合全球資源,針對失利最大的電視機部分,松下宣稱將不再對等離子和液晶顯示器業務進行投資,以使電視機業務恢復盈利。
松下集團相關人士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以往的技術優勢分析,松下確立了40英寸以下生產液晶電視,40英寸以上生產等離子電視的銷售策略。重組后,松下會根據基礎元器件(也就是等離子或液晶)的區別來劃分商品銷售領域,停止使用原有根據屏幕尺寸大小的區分方式。”
對此,家電行業專家羅清啟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松下此次裁員整合,并非是單純的轉型,而是受到日元匯率緊張以及地震的不利影響,企業面臨困境,裁員純屬無奈之舉。”
轉型猜想
松下關注環境和新能源業務的轉型,以彌補不足,獲得再生。
2010年10月,大坪文雄就曾表示:“家電領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商品差異化不大的狀況,因此向新能源以及環境相關的新事業發展具有必要性。”隨著松下電工和三洋電機成為松下的全資子公司,就表明了松下向綠色能源行業進軍的決心。
據了解,三洋電機擅長太陽能電池等業務,而松下電工在照明器具等方面具有優勢,兩者資源的整合,將使松下在新能源方面的業務不斷加強。今年,大坪文雄在談到松下的發展時,更是明確地強調了松下將非常關注環境和新能源業務的轉型,并希望尋求海外合作,發展公用太陽能系統,使LED等節能設備普及。
松下向新能源業務的傾斜,不僅讓人猜想,松下是否依靠新能源業務來彌補平板電視業務的不足,以獲得競爭的主動權?
從日企的發展來看,松下目前的經營戰略,其實正在越來越多地效仿東芝、日立等早已完成轉型的其他日本家電巨頭。例如,東芝、日立等日本家電巨頭,近年來不斷退出上游面板業務,大力削減平板電視整機產品的生產規模,在民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不斷收縮戰線。同時,卻加快擴充利潤率更高的能源、重工業、醫療、生物技術等產業領域。
“中國化”決定命運
將核心業務向中國市場轉移的策略,使松下更具有競爭力。
一直以來,松下積極支持中國等離子電視產業的發展,并與長虹展開等離子相關業務合作,共同推進產業發展。
由于看好中國等離子市場的前景,去年松下在上海擴建等離子屏生產線,將產能從30萬臺增加到300萬臺。上海松下等離子公司總經理本宮大輔透露,公司新的PDP屏6面取生產線將于2012年投產,同時還將建立與日本共同開發推向中國市場的專用商品的體制。
此外,松下還將鋰離子電池的生產從日本向中國轉移。記者了解到,近日松下已宣布將鋰電池生產設備轉移至蘇州和北京。
松下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預計兩年投入550億日元,在中國生產小容量電池,松下意在通過北京、蘇州等生產基地,實現從電極、單元到電池組的全線擴容。
當前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現狀與格局,已與前些年的境況大不相同。中國、韓國消費電子企業的快速崛起,使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羅清啟告訴記者,從全球范圍來看,松下的優勢在于,全球的面板產業還是嚴重依賴于日本,而且日本擁有面板領域的關鍵器件和完整的產業鏈,雖然金融貨幣價格制約了當前企業的發展,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松下發展前景很好。
事實上,相對于其他企業,松下加強中國市場的投資策略將使其更具有競爭力。松下除了要找準電視在中國市場的推廣定位,還應進一步在核心技術及上游屏資源方面與其他廠家資源共享,以獲得更多本土企業的支持,才能真正把市場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