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媒體以《首善陳光標虛實之謎:高調慈善的利益》為題,質疑陳光標承諾所捐的項目多摻水,而作為其事業之本的江蘇黃埔項目也陷入經營困境。陳光標昨日通過微博回應,稱報道嚴重歪曲了事實,并通過視頻展示捐款證明。
調查
捐建農貿市場收租金
報道中稱,經記者調查,陳光標在家鄉捐建的農貿市場每年的租金實際上變成了盈利的市場。捐建的南京黃埔防災減災培訓中心,看起來更像是陳光標在投資房地產。
除此之外,該報道稱,經記者調查,陳光標今年向社會發布的捐贈單多處含糊不清,甚至有的受捐贈單位根本不存在。另外還有捐款被退回、實際到賬數額不夠、把與他人合捐的數額算作自己一個人捐贈數額等情況。
質疑
借慈善維護政商關系
報道指出,陳光標以高調慈善揚名之時,社會地位也節節高升,其公司業務也隨之壯大,慈善之名為他的公司帶來了不少生意機會。基于中國“首善”的名號,很多地方政府都會給陳光標一個面子讓其入圍一些重點項目。
但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年初以來,陳光標的江蘇黃埔項目已陷入困境實則負債累累,報道中有人稱,陳光標或多或少想借慈善之名介入各地市政工程,慈善也是他維護政商關系的投資。
回應
捐款已到賬不怕任何質疑
昨日,針對這則報道,陳光標在其新浪微博中作出回應,稱報道歪曲了事實,他還會將慈善進行到底。
針對報道中提及的中國青年基金會,陳光標稱記者沒有核實。“它的全稱是中國志愿服務基金會,去年我捐了800萬,已經到賬,可以核實。”陳光標稱,他不怕任何質疑,“我高調慈善是為了帶動更多人做好事,可能得罪了某些利益集團,收買了某些小媒體。”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報道,陳光標回應稱,報道98%不屬實,他不排除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維權。除了針對慈善捐贈的回應,還稱自己的公司在多個省份經營再生資源,業績良好。
證據
視頻展示其捐款證明
除發微博文字、圖片外,還上傳了一段視頻回應質疑。視頻中,陳光標稱,他在家鄉沒有掙過老家一分錢,并出示了一份家鄉政府開具的接收證明。并稱,多年來農貿市場和養老院都是免費,所有垃圾清掃費、員工工資、水電費,都是他支付,去年他已經轉交給地方政府,并拿出了一張證明。
隨后,陳光標在視頻中針對報道中提及的幾項被質疑的捐贈,出示了他捐給智利地震、海底地震、玉樹地震等多項捐贈收據,以及捐給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會、江蘇光彩促進會的多項證明。不過,一些證明上的內容,視頻中并不能看清。
捐款無憑證
核查難度大
此前,陳光標因其各年的大額捐款,屢屢登上胡潤慈善排行榜、福布斯中國慈善榜和中國慈善排行榜。
今年4月,胡潤慈善排行榜,陳光標和黃埔投資以2.2億元的捐款名列排行榜第八。而在同月發布的福布斯中國慈善榜中,陳光標及黃埔投資捐款數額為7171萬元。4月26日,曾在2008年讓陳光標獲得“首善”稱號的中國慈善排行榜即將發布2011年榜單。
面對媒體對陳光標多項捐款的質疑,慈善排行榜如何核查慈善家的捐款也受到公眾質疑。慈善排行榜評定的依據是什么?如何確保上榜慈善家捐款數額的準確性?
■ 問題
中國慈善排行榜
捐款數據無法做到很準確
昨日,中國慈善排行榜新聞發言人趙冠軍介紹說,慈善榜的數據主要來自民政系統、捐贈者或捐贈企業自己、各公益機構、各種公開媒體報道的捐贈數據等。趙冠軍稱,設立中國慈善排行榜的目的是為了揚善,不希望給很多人制造負面影響。
排行榜搜集的數據不是為了給政府提供參考,因核查難度很大,無法做到很精確的程度。“我們討論了好多有爭議的數據,最后把握一個基本原則,有憑證的就公布,沒有憑證的不予以公布。”
沒有捐款憑證核查難度大
趙冠軍稱,在中國慈善排行榜的數據核實中,能夠提供捐贈發票等憑證,排行榜辦公室不會再進行核查。沒有發票等憑證,辦公室會讓工作人員分區域核查,其中陳光標去年的捐款因涉及地域較多等原因,安排3名工作人員參與核查。
“今年的榜單核查很嚴格,尤其是針對5000萬以上的捐款。”趙冠軍稱,針對沒有憑證的核查,確實有一些難度。以陳光標為例,去年他聲稱捐款有3個億,但其中有票據和政府依據的不多。陳光標有很多錢是直接發送到受助人手中,而工作人員又不可能一個個村跑過去進行逐一核查,因為信息量太大了,這就給信息核查造成了一些問題。
捐款方和受捐方會“消失”
除此之外,中國慈善排行榜辦公室早先接受采訪時曾稱,調查一筆善款的到賬及使用情況是一項較為繁復的工作,需要捐贈方、受贈方及第三機構的有效配合。一些民企、國企及基金會因為有嚴格的流程,致使調查進展遇到阻力。“消失的”捐款方和受捐方成為調查的最大障礙,經常遇到“查無此號”或電話無人接聽的情況。
■ 制度
中國扶貧基金會
捐贈按規定不可以撤銷
昨日,多家基金會表示,捐贈承諾不兌現或延遲的情況,或多或少遇到過。當遇到上述情況時,捐贈協議是基金會維護自身權利的法律依據。
對捐款延遲的原因,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王行最解釋,有可能因為企業經營困難暫時拿不出錢,或因為內部決策層出了問題,比如承諾捐款的企業代表承諾捐款,但回去與企業其他領導層意見沒有事先達成統一。“除非捐贈方通過捐贈承諾獲得了利益,一般情況下不會采取法律手段。”
王行最認為,遇到捐獻不能兌現時,最好先協商解決,看能否延緩到賬或分期到賬等,盡可能讓捐贈方履行承諾。如果是詐捐,承諾捐贈方通過捐獻承諾得到了相關利益,就依據捐贈協議,以法律維護權利。根據相關規定,捐贈是不可以撤銷的。
詐捐或惡意炒作難懲罰
捐獻需要依據本人的意愿,不能強求對方。如果對方確實反悔,最好能通過內部協調,盡可能讓他來履行承諾。王行最說,“個人認為,不應該采取法律訴訟的手段”。
王行最認為,從政府角度來說,對不兌現承諾的企業和個人,應從政策或法律上給以界定和規范,比如借捐款進行惡意炒作,在某一個場合舉捐贈牌、口頭承諾要捐多少錢卻未兌現,這要給什么樣的懲罰。“據我了解,目前這一塊還是真空。”
■ 說法
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
“對有缺點慈善家要寬容”
“中國的慈善排行榜收集的數據缺乏公正的來源。”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指出,不同慈善排行榜數據來源是不一樣的,因為它沒有一個可靠準確的渠道。慈善排行榜應盡力保證榜單的客觀公正,讓公眾看到捐贈數字的同時,也看到這些捐款發揮的作用。
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認為,在目前公益慈善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與國際社會相比,中國的公益慈善在很多方面都不成熟,所以,要用更寬容的心態看待做慈善的人。在慈善界,對有缺點的企業家一定要寬容,防止水至清則無魚,企業家不敢做慈善,或做慈善時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