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鋼鐵礦業公司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穩步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了我市鐵礦資源的生態開采,保護了當地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司家營、馬城、石人溝等鐵礦,已經成為生態開采的樣板。2010年,公司實現利潤15.78億元,比上年增長240%。今年前兩個月,該公司實現利潤近4億元。 組建于2008年9月的河北鋼鐵集團礦業公司,所掌控的資源半數以上在唐山境內。據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洪仁介紹,公司成立以來,穩步推進“由大量占地向節地造地、由高耗超排向節能減排、由裝備小型化向裝備大型化、由傳統工藝向現代工藝”的轉變,步入了采礦與造地并舉,節能與環保并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的軌道。 由大量占地向節地造地轉變。在鐵礦開采中,該公司一改露天礦山既要建設排土場,又要建設尾礦庫的傳統做法,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實施采礦與造地并舉,做到了大量尾砂和剝離巖土對耕地資源的零占用和選礦廢水的零排放。司家營鐵礦在全國首創利用采煤沉陷區建設尾礦庫,尾礦填滿后,面積達1.76平方公里的尾礦庫將變成2640畝良田。公司與地方政府和鐵路部門合作,抓住曹妃甸工業區填海造地的機遇,將礦山剝離巖土用于填海造地,既解決了工業區造地土源困難,又節約了堆砌剝離巖土的大量占地。未來15年將有近17億噸采礦剝離巖土全部用于曹妃甸310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計劃。通過這種方式,可減少耕地占用2萬畝,實現年綜合經濟效益1億多元。 由高耗超排向節能減排轉變。司家營鐵礦在礦山設計中便統籌考慮尾礦回水、露天采坑排水和井采疏干水的綜合利用,建設了尾礦庫回水泵站和長達28公里的回水管線,露天采坑和井采排水集水池,使生產水組成了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實現了生產廢水的“零排放”,按照常規計算,每年可節約新水554.4萬立方米。曾被視為“三廢”的熱電車間粉煤灰、余熱及廢渣如今變成了身價百倍的“三寶”。將粉煤灰經過加濕攪拌,不經落地直接裝車運往發泡磚廠,成為制作發泡磚和水泥的上佳原料;發電余熱全部回收利用,供選礦車間浮選生產和全礦生活供暖;廢爐渣直接運往空心磚廠,成為空心磚生產的重要原料。中關鐵礦為解決大水礦山的開發難題,投資近3億元實施帷幕注漿工程,堵水帷墻長度達3300多米,不僅從根本上解除了大水對采礦的威脅,同時有效地保護了地下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科學的發展方式使得礦山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有力地促進了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由設備小型化向設備大型化轉變。占冀東鐵礦石資源總儲量達40%以上的司家營鐵礦是目前國內少有的特大整裝礦體,地質儲量達23.23億噸。二期和南區工程建成后,將形成年產鐵礦石3700萬噸、鐵精粉1250萬噸的產能,成為亞洲最大的鐵礦山。正在籌建的馬城鐵礦規劃采礦產能2500萬噸,選礦能力1028萬噸,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的地下礦山。特大型礦山的開采需要有特大型的裝備做支撐,依靠傳統的開礦方法已經不適應現代化礦山科學發展的趨勢。礦業公司選購國內外大型化現代化裝備武裝新型礦山,實現了礦山的科學開采、規模經營和人本生產。司家營鐵礦在國內冶金礦山中首家選用20立方米液壓鏟、220噸電動輪礦車,南區工程選用10立方米鏟運機,40噸電機車和10立方米側卸式礦車等國際先進技術設備。大型化現代化礦山裝備的引進,使這座年輕的礦山越發顯示出青春的活力。 由傳統工藝向現代工藝轉變。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對老礦山進行升級改造,在提高礦山產能,優化選礦技術經濟指標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廟溝鐵礦通過對尾礦回收系統進行技術改造,使尾礦鐵精粉回收效率提高了3倍。石人溝鐵礦通過淘汰自磨機新增兩段破碎,適應了“多破少磨”的選礦工藝趨勢,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能耗指標下降20%。采用充填法開采地下礦在不設排土場和尾礦庫的情況下,把礦山生產的各個環節作為一個系統來對待,將礦石采出用于選礦,再將剝離巖土和尾礦與水泥攪拌回填至井下,使礦山廢料得以循環利用,實現礦山無廢開采,減少礦山開采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和大量占地。對此,礦業公司大膽創新,全力推行,目前已在石人溝鐵礦正式應用,并將在司家營田興鐵礦、灤南馬城鐵礦等籌建礦山開發中推廣應用。自動化控制是提高礦山生產效率的重大變革。礦業公司以現代管理的理念規劃新礦山,改造老礦山。如今,自動化控制等先進工藝和現代化管理手段正在被廣泛采用和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