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緊緊圍繞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兼顧,改革創新,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明確重大政策導向: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財政、貨幣、投資、產業、土地等各項政策協調配合,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合理調控經濟增長速度,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實現經濟增長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通過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完善投資體制機制,明確界定政府投資范圍,規范國有企業投資行為,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最終需求。 ——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對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輻射帶動作用,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驅動作用,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推進產學研戰略聯盟,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產業有序轉移,在中西部地區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 ——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健全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區域間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差距。 ——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體系,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個人分配關系,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明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基礎性、根本性問題,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和充滿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