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資委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對新一輪央企重組思路有所調整,以中儲糧為主的我國三大糧油央企整合有可能徒生變故。這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儲糧在去年夏糧收購中出現了嚴重違規收購小麥、哄抬價格這種亂象。
整合有利稀缺農業資源穩定
正是這根導火線,使得國資委等方面把對中儲糧為主的整合,變成了對中儲糧的整頓,由此展開的就是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等多部委對中儲糧一系列連查。那么三大糧油央企是否會走向再次整合之路?中央臺記者對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授韓保江,聽韓保江教授獨家點評。
記者:韓老師,這里提到的三大糧油央企,中儲糧、華孚和中儲棉。他們的整合變成了對中儲糧的整頓。如果成功的話,我國的糧油行業會呈現什么格局?
韓保江:我覺得整合成功的話應該說對國家控制的稀缺農業資源的市場穩定,應該發揮一定的積極的作用,政府通過控制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企業,使得糧棉這兩個主要的農產品價格變動的主動權掌握在國家手里,對于平抑糧棉價格應該說是起到很積極的作用,特別是今年我們把管理通貨膨脹預期作為政府的主要目標之后,很顯然從政府角度來講更需要國有企業在抑制物價方面要更多的擔當一些。
國企你不應該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記者:對于處于核心位置的“中儲糧”,他錯失了什么?
韓保江:前一段中儲糧由于在整個物價通貨膨脹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在價格政策上沒有很好的去履行國有企業基本的功能和職責,所以現在中央提出要對這樣一個企業整頓,一個是對國有企業敲了個醒,就是你國有企業說到底你還是圍繞著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行使自己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行為。第二既然你是國有企業,國家也沒有完全依靠你在利潤貢獻的多少來決定你的績效,而是決定根據你對整個社會發展的貢獻來決定你的績效的時候,你不應該以利潤最大化為自己的目標,還是要以社會最大化,為國有企業目標的一個根本的使命。
三大涉農企業進行整合是大勢所趨
記者:在今年兩會上,國資委主任王勇明確表示,新一輪央企重組不會以數量為目標,更看重的是整合后企業的質量。這與之前國資委所強調的
“2010年底央企整合到100家”的目標有所不同。這有什么信號傳出?三大糧油央企是否還能再次整合呢?
韓保江:把三大涉農企業進行整合我覺得是大勢所趨,盡管目前中儲糧出現了這樣一個整頓過程,但是并不掩蓋今年或者明年三大農業企業走向一種新的聯合,進而提升我們在糧棉領域的市場控制力,我覺得這是我們整個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勢所趨,因此我覺得王主任講的這個,既要強調質量,不要在乎數量,實際上從目前央企的整個來看并不存在矛盾,現在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還有120多家,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競爭力,并且能夠服務于國家宏觀調控大局的這樣一個國有企業,很顯然還是要數量進一步的縮小,現在的關鍵就是怎么樣能夠在這個整合當中既能夠數量縮小又能夠通過整合提高企業整合的質量,這個恰恰是在我們操作環節里邊需要認真處理或者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