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國際競賽轉向新能源,中國能否跑在前面?市場瓶頸又在哪里?《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陳偉鴻):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前不久,中美兩國合作簽約了450億美元的訂單,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清潔能源領域的簽約數額超過了200億美元,中國在新能源領域也接下了技術輸出的大訂單。新能源的技術領域,正在開展一場全球性的技術和市場的競爭,那么在這樣一場角逐當中,中國正跑在什么樣的位置之上?我們能不能跑在前面呢?今天我們將現場來展開評論。
此刻,我們演播室特別邀請求到了全國政協人口環境資源委員會的副主任邵秉仁,歡迎您?同時也有我們的評論員劉戈,一起來關注今天的話題。
在節目一開始,我們還是來看看記者在一線的最新報告。
劉戈(記者):大家看,這是一瓶生物柴油,也就是說它不是通過石油煉制的,那么它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呢,它是通過藻類壓榨出來的,那么我們看這樣的一個生產系統,二氧化碳進入到這樣一個管道里面,管道里面有生物藻,那么二氧化碳和藻經過太陽的照射產生光合作用,藻類大量繁殖,那么最后經過壓榨,就產生了這樣的生物柴油。可以說這是太陽能用一種最新的應用。
解說:目前,擁用這項技術的新奧集團已經在內蒙古達拉特旗修建一座占地1公頃的產業化示范工程,并有望在最近幾年實現非藻植被生物柴油的工業化,為占領新能源這一新的藍海制高點,新奧集團先后投入20多億元,從海內外招攬人才。研發團隊3000多名工程師在很短的時間內,微藻生物吸碳技術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今年1月,新奧集團于美國杜克能源公司簽約,雙方攜手打造包括能源生產、能源儲運、能源應用、能源再生和能效匹配中心5個模塊的“未來能源技術示范平臺”。
劉戈:這里是正在建設中的新奧生態城,在這600畝的范圍內,今后將建立起來住宅樓、寫字樓、能源生產車間以及蔬菜大棚等等這樣一些建筑群,那么這些建筑的顯著特點就是節能。
解說:生態城運用了煤、催化汽化、微藻生物吸碳、生物沼氣和超臨界水汽化城市污泥處理等技術,廢氣、廢水、廢棄物可以再生循環充分利用,建成后的生態城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率將達到70%,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90%,碳排放量減少70%。目前由新奧集團開發建設的能源生態城已初具規模,預計在2012年底投入使用。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日前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100座新能源示范城市。
主持人:提到新能源大多數人可能一下子就能夠想到,像太陽能,風能等等這些能源,像剛才我們在短片當中看到的,通過微生物技術的提取,來獲取能源的方式,可能對大家來說還是耳目一新,特別想問問邵先生,這樣一個新技術,它的發展空間在您看來是什么樣的?
邵秉仁(全國政協人口環境資源委員會副主任):這個應該說還是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它在新能源當中的結構所占的比重不會太大,就整體看,我們所謂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的概念呢,就包括水電、核電,也包括我們所謂現在新能源當中的風電、太陽能和剛才談到生物質發電。
主持人:對。
邵秉仁:這些都屬于清潔能源的概念,那么清潔能源,這個據我的預測到2020年,它在我們整個能源結構消費當中,不會超過5%。
主持人:就是在能源結構的改變上,它可能占的比重不大?
邵秉仁:對。
主持人:但是它的意義我覺得應該是不同凡響?
邵秉仁:它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也期待它有更快的發展,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
主持人:是,劉戈你關注過這個領域的新能源技術嗎?
劉戈(財經頻道評論員):對,我到這個企業里頭去看了這個微藻技術呢,它絕對是比較新鮮,因為這個技術其實不算是一個特別新的技術,但是在發達國家呢,它搞了一段時間,由于這個石油價格一跌下來以后它就不搞了,但是現在它把這個技術和就是煤的地下汽化結合在一起,那么我們國家有很多的煤,煤一個是開采困難,一個是運輸也費周折,另外比較污染,現在它試圖在就是研發這樣一套技術,煤在地下的時候我把它氣化,那么可以產生一部分天然氣,一部分煤氣,然后另外也產生一部分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我們直接輸到這個微藻里面,然后讓二氧化碳直接成為微藻的能量的來源,那么這樣一個技術,我覺得給我們現有的清潔能源和這樣一個新能源領域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力量,而且它和中國的國情結合得比較好,我看目前來說,雖然產出來的生物柴油的價格還比較高,無法投入市場的使用,但是從未來的前景來說它是一種新的選擇。
主持人:是,那從改變我們整個能源結構方向來看,邵先生您怎么看現在的這項新技術?
邵秉仁:這個像類似這種生物質發電這個技術,不是什么更新的東西,應該說我們過去也有。
主持人:對。
邵秉仁:過去也有,只是對這個問題呢,原來對能源的面臨的嚴峻形勢我們認識不足,所以是關注的不夠,那我們當前由于資源的限制,由于環境的限制,等等這些約束條件,經濟發展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那么發展新能源,包括這個生物質發電這樣一個技術重新撿起來再完善進行發展,促使新能源在整個能源結構當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我認為也是當前發展的一個必然。
主持人:它事實上也拓寬了我們去獲取能源的一些渠道?
邵秉仁:就是增加一個新的能源渠道。
劉戈:現在應該說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因為很多我們可能需要在實踐當中去試,究竟哪一些新的能源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現在都是在試。
邵秉仁:探索階段。
劉戈:探索階段。
主持人:在這個能源獲取的領域,新技術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其實對于老百姓來說,像我們聽到太陽能,聽到風能這樣的名稱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它們是不是被廣泛的運用呢?如果不是的話在這當中會存在什么樣的一些原因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這個小片的分析。
解說:過去10年來,我國在太陽能產業發展上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太陽能熱利用方面,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熱水器生產和消費國,但是在光伏產業領域,我國卻至今未能擺脫世界工廠的命運。
由于核心制造技術與消費市場的缺乏,光伏產業仍然靠簡單加工組裝來賺取微薄的利潤。
據從事光伏組建生產的力諾集團專業人士李磊介紹,去年,全球光伏市場安裝量約1.5萬MW,其中來自中國的光伏組件產品占到45%以上。我國的光伏產業原料與市場兩頭在外的被動發展局面,在金融危機后變得更加嚴峻。
由于晶體硅的提煉技術限制,我國目前仍未能有效解決國內原料產量不足的問題。
當前,光伏產業所需多晶硅材料仍主要從海外進口,這使光伏產業背負著較重的成本負擔,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運營模式,加上光伏并網發電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國內市場難以打開。同樣,制約風電發展的難題是并網消納,截至到去年底,我國風電裝機總量超過4100萬千瓦,能并網運行的風電裝機總量只有3100萬千瓦,每年還有1000萬千瓦風電不得不白白放棄。
主持人:看得出來,大家都非常關注我們新能源的技術應用,其實從這個應用的角度來說,很多人曾經提出過自己的一些觀點,比如說如果要分析技術,其實呢,在太陽能、風能這些領域,我們的技術也是日臻成熟的。那么從市場需求的范圍來看,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國家,它其實有著廣泛的需求對于這些新能源而言,那么從政策上來說更是毋庸置疑,國家對于新能源給予了非常大的一個關注度,但是像剛才我們短片展現的這樣好像這些新能源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并沒有被廣泛的應用,邵先生,您覺得在這當中主要的瓶頸是什么?我們現在還缺什么呢?
邵秉仁:這個新能源呀,當然好,我們希望新能源的這個發展越快越好,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新能源呢,包括太陽能,包括風電等等這些新的技術,它有一個瓶頸呀,致命自身的一些弱點,你比如說它的利用小時,發電的利用小時,因為它要通過電能的轉化才能得到利用,那么這個利用小時普遍偏低,普遍偏低,一般不超過2000個小時,而且是間歇性的,這樣就必然對于輸送……
劉戈:電網的穩定性。
邵秉仁:電網的穩定性造成極大的損害,所以說上一個新能源,必須得有火電傳統能源,或者是水電給它做調風。
劉戈:對。
邵秉仁:是吧,這是一個方面的制約,就是它自身的特點,這個制約它的發展。第二呢,這個從成本上是比較高的。
劉戈:對
邵秉仁:你像這個風電,現在這個8毛錢,或者1塊錢,這都是相對于傳統的水電、火電是成本比較高的,太陽能更高了。
劉戈:對。
邵秉仁:還有一個呢,剛才你談到,盡管我們這個對于太陽能等等這些傳統的技術早就了解,但是關鍵技術應該說從我們國家看,并沒有過關,沒有完全掌握,一些關鍵設備,還有比如儲能技術,等等一些轉換技術等等這些,跟我們整體的裝備工業水平也連在一起,我們還依賴于國外進口,所以這些方面呢,都促使新能源它發展,它是要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下子迅速得到整體應用。
主持人:但是即便現在困難重重,我覺得對很多的企業來說,他們并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劉戈你也去了很多從事新能源研發的這些企業,你看到這些技術人員,他們特別專注于研發的時候,你有沒有跟他們有過一些交流,他們怎么來看這個前景,以及我們目前的發展現狀?
劉戈:對,很多企業里面,現在都是從美國歐洲回來的這樣一些博士,那么他們確實是覺得,這個清潔能源技術的話是一個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呢,大家也都承認,就是清潔能源技術呢,就生整個它的普及上來說,技術不是最大的瓶頸,大部分的就是說,我生物柴油我是可以制造出來的,但是是30塊錢一升,那么這個市場就推廣不了,其實美國也是這樣一個過程,美國為什么在這個事情上落后呢,就是在新能源領域,他們自己認為自己現在是落后了,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們幾上幾下,就是在80年代初,在石油危機的時候,石油價格一漲美國覺得這個時候我要搞新能源了,這個時候白宮上面卡特就把那個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灶就弄起來了,然后過兩天油價一跌下去,這東西就拿回去又不用了,沒人管了。那過兩年油價再上來,克林頓又弄一個太陽電池板到白宮上面了,它是一種象征意義,說我們要用清潔能源,但是這股風一過去,油價一回落,然后呢,這個支持了力度就沒有了。所以呢,現在關鍵如果你油價不上升到一定的位置的時候,你清潔能源永遠是貴的。
主持人:比如說超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那個時候?
劉戈:對,對,我有傳統能源為什么不用?
主持人:對于未來新能源的競爭來說,中國同樣將要面臨的是一場全球的競爭,那么在這樣的競爭當中,中國究竟該如何來應對?稍候的節目繼續我們的評論。
解說:新熱潮引發冷思考,如何獲得新能源的有利位置和力量?面向未來我們應該怎么辦?《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歡迎回來繼續收看我們今天的《今日觀察》,我們今天和各位關注的是新能源的發展,對于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來說,全世界都在展開了新一輪的競爭,在這一輪的競爭當中,中國處在什么樣的一個地位之上,我們一塊來看一看。
解釋:美國,太陽能行業領跑者。
長久以來在新能源競爭的尖端領域有一個業界公認的“1美元定律”。誰能把并網發電商業成本控制在1美元之下,誰就是真正的贏家。
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一直是這個行業的領跑者,他用了30年的時間把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控制在0.75美元,2009年10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政府將撥款34億美元用于發展國內的智能電網,按照計劃,這34億美元將用于100項有關智能電網的項目,其中,包括安裝智能電表、自動化變電站和數字變壓器等。
丹麥,引領風電發展的世界潮流。
自1980年開始,丹麥根據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風能和生物質能源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目前,世界累計安裝的風電機組中,60%以上產自丹麥,占世界風機貿易近70%。2005年,丹麥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達到30%,提前5年完成歐盟提出的2010年達到29%的目標。
主持人:在剛才這個短片當中,我們看到了激烈競爭的新能源領域。對于這樣的競爭,邵先生怎么看?您覺得用什么樣的詞來描繪這種競爭的狀態比較合適?
邵秉仁:現在都在搶占新能源發展的制高點,這一點毫無疑問。
主持人:就一個“搶”字,其實就描繪了現在競爭的態勢啊。
邵秉仁:我們國家是正在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期,跟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路子,達到的現階段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有我們自己應該加的力度,而發達國家比如剛才劉先生講的,說這個美國它搞新能源有它的考慮,所以不同國家研究這個不同的,并不是說像賽跑一樣,誰先跑到第一,誰就得冠軍,我認為不是那樣。
主持人:現在沒有分出一個前后順序?
邵秉仁:沒法分,每個國家所處的階段不一樣,它所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樣,就像我們最終目標是要,第一,解決我們環境資源的約束,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所以要轉變經濟。
劉戈:是我們碰到的最棘手的問題。
邵秉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能源結構,這是一個。第二個,我們要完成向國際社會的承諾,是吧,你這種承諾的指標,那么我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這個整體的發展。
主持人:那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
邵秉仁:這個我認為,第一,必須始終堅持傳統能源的節能減排優先這個原則,這一點無論如何不能放棄;第二個,要以積極的態度發展新能源,這個積極態度不等于一哄而上,把力量用在最關鍵的這個環節上。
主持人:所以要有序發展。
邵秉仁:對,要有序發展,現在包括一些風電廠建成了以后,40%不能夠入網發電了。
劉戈:閑置。
邵秉仁:閑置資源,大量閑置。
主持人:這個是規劃上出了問題,還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邵秉仁:都有,這是一個。再一個我們上網難,消納難等等一些問題都存在,另外關鍵技術又不掌握。那么有些地方根本不具備資源條件也盲目提出要打造什么新能源這個基地,這個都是我認為這個不是一種有序的東西,所以這個現象要解決,這是第一個去規劃的問題。第二個就是涉及到政策問題,這政策問題我們現在大量的政策是通過這個價格補貼刺激了中下游產品。
主持人:僅僅關注這個中下游?
邵秉仁:要關注核心技術的公關。
主持人:對。
邵秉仁:是吧,核心技術公關,這個真正的自主權是我們占領新能源高地的一個最關鍵點。
主持人:剛才我們聽到了兩個核心的觀點,一個要規劃先行,一個要掌握核心的技術。
邵秉仁:對。
主持人:劉戈有什么補充的?
劉戈:我補充一下,現在我們國家已經是風機裝機容量的第二,然后光伏和光熱的生產能力都是第一,但是在這幾個領域里面,的確核心技術都不在我們這一塊,然后我們基本上還是延續了在以前的話,更多的低端的承擔的這樣一些工作在里面。但是現在,從全世界的角度來說,對于新能源的技術的開發,因為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而我們注意到在1月份的時候,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會做的國情咨文里頭就提到,“中國在不久前建立了一個最大的民營太陽能研究機構”,那么其實從這句話里頭,其實我覺得,我們也返回來去考慮更多的民營機構,它們在市場里面這種重要的作用,就是政策扶植能不能到最后真正的和市場這種有效的運行能夠結合起來。那我記得美國有一個能源委員會的負責人到中國以后,回去以后,他跟媒體在講,他說,“中國真是不得了,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頭,去用4000萬個電動自行車換掉了摩托車。”就是產生這么大一個變化,但是這個是怎么來的呢,好像也不是有太多的我們市場的行政管理,行政的推動,而是市場自然去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
主持人:市場的力量。
劉戈:對。
主持人:其實在我們發展新能源的過程當中是必須充分調動的,發揮的。
劉戈:對,這個政策更多的是站在引導的角度。
主持人:那如何能夠讓現在的中國更好的走好新能源的發展之路,我們接下來也來聽聽今天特約評論員的觀點。
曾少軍(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中國自身的能源結構中,新能源的比重還不是很大,所以在這個結構和比例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的提高。一個具體的數字就是以薄膜光伏為代表的新一代的太陽能,能夠將每度電的成本降到三毛錢左右。那這樣的話,跟傳統能源就有很強的競爭性了,這是一個。我覺得應該相信新能源,未來能挑起能源的重擔,這是個決心問題。第二個還是個資金問題,我就覺得我們有那么的的資金在炒房地產,為什么不能引導它投入到新能源里面呢。
主持人:剛才我們聽了特約評論員的一些觀點,我想在節目結束之前,再來聽聽兩位評論員,你們對于發展新能源還有什么樣的建議?
劉戈:其實大家有這么一種說法,就是人類已經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從蒸汽機到電動機,然后到信息技術,那么現在新能源領域的話實際上是面臨著新的一次工業技術革命,但在這個里面的話,以前我們都是跟隨者,現在的話有可能成為齊頭并進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所以的話,還是應該鼓勵更多的企業用更長的時間去進入到核心技術領域,我覺得這可能是要做的,而不是更多的是在規模上取得效應。
主持人:邵先生您的建議是?
邵秉仁:第一要積極,第二要冷靜有序的發展,按照科學發展的這樣一個布局去有序的發展。這里面關鍵問題,一個是剛才談到,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當中的作用,政府盡量去創造好的環境,而不是政府親自去批項目,是吧,這是一點,就是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的作用;第二呢,就是要攻克關鍵技術;第三呢,要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