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高中生朋友日前告訴筆者,他和同學在餐館發現漢堡里的西紅柿片忽然變少了,他們每次都得主動交涉,才能從廚房里要出幾片西紅柿。
高中生的“廚房外交”算是美國菜價悄然上漲的一個注腳。廚師們為何對區區幾片西紅柿如此吝嗇?不要忘了,今年2月份,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美國批發物價連續第8個月上漲,當月美國蔬菜均價更是暴漲48.7%,食品價格3.9%的漲幅創下自1974年11月以來的新高,能源價格也在漲。
和民眾出行關系緊密的汽油價格也是一路走高。美國汽車協會的統計顯示,截至3月14日,美國汽油價格已經連漲20天,僅在2月份,美國各地汽油平均每加侖價格已經累計上漲了27美分。
美國街頭加油站汽油往上跳價已成為街頭新景。筆者住所附近加油站最便宜的汽油價格從去年11月中旬的每加侖2.99美元上漲到了目前的3.72美元一加侖;筆者最近遛彎經過這個加油站,每隔幾天就會發現油價“偷偷地”漲了一美分,物價更高昂的華盛頓和馬里蘭州的一些高端社區附近最便宜的汽油價格漲到了接近每加侖4美元,全美油價最高的夏威夷汽油每加侖的價格已突破4美元大關。
美聯儲的數據也顯示,扣除價格波動較大的能源和食品,2月份美國核心消費價格指數增幅僅為0.2%。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美國首席經濟學家保羅·阿什沃思認為,美國國內的失業率依然徘徊在9%的高位,因而物價上漲壓力不太可能是由于需求面因素造成的。
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需求面并未出現明顯異動,最近蔬菜價格上漲有明顯的季節性因素。不過,改變的不僅是菜價,還有美聯儲聲明的語氣,或許是不想讓民眾感覺央行高官不關心民眾的“菜籃子”;美聯儲15日表示,最近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給美國的通脹預期帶來上行壓力,美聯儲將對此緊密關注。與前幾輪美國物價上漲不同的另一個大背景則是,美國政府和公司的很多雇員都在“凍薪”,美國很多老人拿到的社保養老金幾年都沒漲過錢了。
不過,這種物價上漲壓力是否真如美聯儲判斷的那樣只是短期性的,是否會傳導到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其他商品,美國是否會出現需求面推動的物價上行,發展中國家民眾飲食結構升級等經濟結構性變化因素是否會影響到美國?筆者會繼續留意超市的購物小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