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節能減排,努力建設低碳社會已成全民潮流。但是記者近日在浙江省寧波市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種種原因,許多節能產品不僅消費者不喜歡,企業也熱情不高。
質量不過關,性價比不如普通商品
記者走訪寧波一些商場、超市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節能產品主要有節能燈、節能空調、節能冰箱、節能洗衣機等。這些節能產品在節約能源、節省使用費用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有數據顯示,如果全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而使用節能燈,每年可節約38%的照明用電。
“我知道節能產品能省電,但是價格實在太貴,覺得劃不來。”在寧波市天一廣場附近的一家超市,正在挑選燈具的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而且,我也不太清楚這節能燈到底能省多少電,還是考慮眼前實惠,購買普通燈具算了。”
在超市燈具柜臺,記者看到,節能燈的價格確實比一般燈泡要貴許多,有的價格相差10來倍。一般的燈泡,價格都在兩元左右,而節能燈的價格基本上都在20元以上,最便宜的也要10多元,最貴的某國際品牌節能燈,10W的標價為40元。
“聽說節能燈的亮度一般可以達到普通燈泡的五倍以上,使用的壽命也是普通燈泡的五到六倍,并能節省80%的電。這樣一算,我買一只10w的節能燈就能達到普通白熾燈50w的效果,按每天使用五個小時算,一個月能省六度電,一年就省72度電,而一度電是0.58元,這樣一年就能省下42塊錢。”家庭主婦徐女士說,她購買節能燈可是經過了一番精打細算。
“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買來的節能燈用了不到兩個月就‘罷工’了,我以為自己運氣差,就又買了一個,結果壽命還是只維持了三個月。”徐女士說,以前家里普通燈泡使用一兩年都沒故障,我以為節能燈用個五六年應該不成問題,卻不知如此“短命”,這么一來,我就對節能燈失去信心了,還是老老實實買普通燈泡。
在市區另一家超市,銷售部經理張軍告訴記者,雖然超市一直都在宣傳節能燈的好處,貨架上節能燈的品種、數量也遠遠高出普通燈泡,但銷量就是上不去,銷售額還不如普通燈泡的高。
和節能燈遭遇相同窘境的還有節能空調、節能冰箱等電器。“按照我們去年的銷售情況,普通冰箱、空調的銷售量占到了總銷售量的93%以上,節能產品鮮有問津。”張軍說,主要原因是消費者節能消費理念還沒形成,難以接受節能產品的高價位,同時,也擔心產品出現質量問題。
寧波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市場上的節能產品確實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近年來消協接到的相關投訴也是逐年遞增,去年就上升了30%。如節能燈,正品選用的材料都是三基色熒光粉,而有些廠商不講誠信為降低成本,就選用價格便宜的鹵粉作材料,結果做出來的節能燈亮度不足,且質量差、壽命短,用不了幾個月就報廢了。
節能推廣敲不開企業大門
據統計,目前我國還有一半以上的民用照明使用白熾燈,節能燈難以完全取代白熾燈,為扭轉這一局面,我國實施了國家高效照明產品補貼推廣項目,采用國家財政補貼的方式推廣節能燈。去年寧波推廣了130萬只節能燈,記者了解到,除對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贈送節能燈外,這批節能燈購買的主要群體是本地居民用戶,占到了80%,以企業為主的團體大戶,卻只購買了20%,數量不足百家。
寧波長虹霓虹燈有限公司總經理錢祖康說,企業對節能燈表現冷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節能燈價格太貴,按照國家補貼政策規定,普通市民購買推廣范圍內的節能燈,可享受50%的補貼優惠,而企業等大宗用戶卻只能享受30%的補貼;二是進行節能改造需要花費一大筆錢,而現在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資金都比較緊張;三是政府和企業信息不對稱,很多企業不知道政府推出了節能產品補貼政策。一些企業雖然購買了節能燈,卻未能享受國家相關優惠政策。
在實施企業節能減排行動中,寧波還探索一種新的節能合作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即由專業的節能服務公司為企業提供節能設計、資金、設備,包括安裝調試、維修保養等一攬子服務,雙方從最終節約的能源費用中按比例分享利潤,企業不掏一分錢,就能完成節能改造。但這樣一件互惠互利的好事,往往也是好事多磨,常出現合同糾紛等問題。
寧波一家能源管理公司的技術員汪志明說,他們曾為一家企業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在企業節能改造的過程中,幫企業安裝了價值100多萬元的節能設備,實現節電近30%,年節約電費30多萬元。可令他們失望的是,到了年末,業主卻推說電費花得少是因為當年夏季氣溫不高,拒絕向能源公司支付相應費用。
“合同能源管理這種模式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和普遍,在國內推廣卻困難重重。”業內人士認為,除了一些企業缺乏誠信以及節能意識較淡薄外,部分節能公司專業性不強,服務存在瑕疵也讓企業難以放心滿意。加上我國目前有的節能產品打著節能幌子,魚目混珠的現象較為普遍,阻礙節能產業的健康發展。
節能產品推廣需多方努力
“節能產品之所以遭受冷遇,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全社會對于節能產品和節能技術的價值、意義認知度有待提高。”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說,由于政府財力有限,推廣節能產品不能僅靠“免費”或補貼的形式,還需要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應整合社會資源,多方努力,形成有效的節能產品推廣機制。政府、企業和消費者要增強節能減排的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的良好氛圍。
殷醒民說,同時,節能產品生產廠家也要重視節能產品質量,積極開發綠色節能新技術,降低節能產品的成本,讓節能產品最終真正通過優勝劣汰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而政府部門則要加大監管力度,從研發、生產、銷售每個環節都要監管到位,讓劣質節能產品無處容身。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企業和消費者選擇節能產品的信心。
對于如何促進節能產品進企業,以節能技術加快推進企業升級轉型,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加強規范管理,出臺可操作的具體實施細則,包括風險的規避、融資渠道的拓寬、第三方認證等,以此建立起能夠發揮雙向激勵作用的節能機制,使節能產品能夠真正走出市場失靈,叫好不叫座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