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房價調控目標成為各地熱議的話題。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受“新國八條”的壓力,各地房價已有下降,但效果不夠理想。
“新國八條首次要求各地制定房價調控目標,而且規定其發布時間為‘今年第一季度’。”資深地產專家顧海波直言,北京、上海甚至尚未就房價控制目標真正進行過討論。
“撼山不難,撼房價難。”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資深地產專家認為,即便已有公布房價控制目標的地方,但多少有些含糊不清,其他地方雖然明確宣稱3月底前公布,但他們還在就“房價控制目標”討價還價。
一線城市廣州先行
時至今日,已公布限購細則的城市雖然很多,但沒有一個城市明確公布房價控制目標。
本報記者獲悉,在全國一向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廣州樓市,在執行房價調控目標上已有動作。
3月10日,廣州市房協組織開發商、專家以及媒體記者25人,召開了“廣州房地產形勢分析研討會”,主題之一便是熱議“房價調控目標”。“廣州房價調控目標初步明確為10%-15%。”參會者刀客地產顧問機構董事長謝逸楓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對于政策何時出臺,3月17日,廣州市國土房管局一位人士在電話里向《華夏時報》表示:“將在3月底前公布。”正當記者就該政策的細節問題追問時,這位人士一下子變得非常敏感,隨即掛斷電話,稍后記者再次撥打該電話時被告知“忙線中”。
談及廣州房價調控目標10%-15%時,有人認為廣州根據GDP、CPI和居民收入增長幅度來制定,幅度在10%上下浮動,比較合理。但有反對者認為,這個根據顯然有問題,例如,上海和北京及廣州進了“萬億俱樂部”的一線大城市,不會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去確認“價格調控目標”。
多位專家認為,不管CPI是5%,或者廣州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定在12%,價格調控目標控制在10%-15%,是地方政府有能力控制的范圍。
“今年房價有10%-15%的上漲幅度,也就是說均價控制在每平方米1.4萬元到1.6萬元左右。”謝逸楓說。
二線城市跟進
除廣州外,二線城市鄭州宣稱,房價調控幅度為10%-15%。
本報獲悉,鄭州市住宅與房地產業協會日前邀請相關政府部門、開發商、房產經紀機構以及專家等,就鄭州今年的房價控制目標進行研討座談,得出的結論是“2011年鄭州房價上漲目標控制在10%~15%為宜”。
“調控是為了房市的平穩發展。”鄭州英之杰房地產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羅光明說,今年商品房價格的漲幅會下降,但會很有限。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房地產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峰的擔憂是,一旦取消“限購令”后,房價會出現報復性反彈。
與鄭州相比,中部省份的安徽更進一步。
近日,安徽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的第一條即是房價控制目標,而且規定“各市、縣都要公布房價控制目標”。
另外,3月17日,南昌市政府相關部門也向《華夏時報》表示,將在本月底前公布當地房價控制目標。
上述地方對新國八條“限房價”進行了細化,但問題是,他們卻遲遲不愿公布細化后的政策。當然,目前也有少數省市已公布房價控制目標,像銀川和貴陽,只是目標有點含糊。
具體而言,銀川明確了該市2011年的“房價控制目標”,房價上漲幅度控制在當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以內,同比增幅低于10%;貴陽市為“新建住房價格增幅不高于去年全國平均值”。
更槽糕的是,至今還有城市尚未對房價控制目標進行過一次公開探討,比如北京、上海等。
多位專家稱,這些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一般都能保持在10%以上,不過這個幅度要與房價漲幅相差一半以上才管用,比如人均收入漲10%,房價漲3%或5%,才能真正達到調控預期。
然而有些奇怪的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城市中,房價調控目標一般擬為10%-15%。
打亂地方既定計劃
記者采訪發現,中央下達1000萬套保障房硬指標,打亂了很多城市的既定計劃。
廣州便是其中之一。2月底廣州兩會期間,該市住房保障部門高調公布:今年全市計劃新建保障性住房4.3萬套,為歷年新開工面積之最。
然而,這個數字很快就被更高的任務所取代,因為,2011年3月,廣東省領到31萬套任務。“這相當于去年12.5萬套的近3倍。”廣東省建設廳的一位官員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
“單廣州一個城市領到的任務就是13萬套,比廣州自己規劃的4.3萬套多出了8.7萬套。”廣州住建部門一位官員也向記者表達苦衷,如此巨大的開工量,如何落實“資金、土地”問題迫在眉睫。
謝逸楓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要建設13萬套保障房,對廣州財政絕對是一個新的負擔。”據謝逸楓分析,去年廣州竭盡所能才上馬4萬套保障房,而今年要比去年增加幾倍,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住建部門官員就此不愿置評。
不僅廣州,全國各地都與住建部簽署了“軍令狀”,在1000萬套保障房中領取各自的指標。多位專家認為,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完成任務,而這需要地方滿足“土地”和“資金”兩個基本要件。
就土地而言,由于土地掌握在政府手里,因此保障房所需要的土地并不是最棘手的問題。更多的專家以及記者采訪過的兩會代表均稱,“真正困擾廣州的恐怕是資金。”
可以佐證的是,廣州今年計劃投入保障性住房的資金為89億,這只是當初計劃建設的4.3萬套保障房,“并未考慮到中央新下達的任務。”謝逸楓坦言,即便是89億資金,對目前的廣州財政來說也是“壓力極大”。
廣州市財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廣州土地出讓收益僅有455.6億元,按照10%用于建設保障房也不到50億元。值得注意的細節是,2011年為了貼補財政,廣州市財政局在兩會期間披露財政計劃時提出“賣地646.5億”的計劃,何況這一目標并不一定能夠如愿以償。
北京、上海也一樣。“即便土地不是問題,資金也是一個問題。”資深地產分析顧海波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才是地方不愿按照既定時間出臺房價調控目標的真正原因。
顯然,中央層面以“軍令狀”形式向地方分解保障房,更多的一些城市還在做“討價還價”的工作。而今,各地為完成“新國八條”規定的保障房重任,“軍令狀”已被地方政府所效仿并層層下壓,雙方正在展開一場較量。
正如一位地方官員向記者抱怨的那樣,雖然最終任務未能披露,但“要完成中央下達的任務,壓力不小,擔子不輕”。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各地住建部門均稱,新增保障房保障任務分解到各市,落實資金和用地,并于次年考核,完不成任務的就約談、問責。“控房價成為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上下都有壓力。”兩會期間,住建部一位官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