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經濟學博士
地震、海嘯及核危機,三重打擊令日本經濟面臨重創。為提振震后經濟及挽回投資者信心,日本央行近日不斷緊急向金融市場注資,其數額刷新了日本有史以來的注資規模。
面對突發異常事件的沖擊,通過動用金融手段穩定公眾和市場信心,是各經濟體調控部門的一貫做法。但是此次日本地震所帶來的影響卻與往常情況不同,即由于本次日本地震裹挾著核危機的不確定性影響,導致救市政策在短期內難免會被“打折”。與目前市場各方看重“核危機”的影響不同,在筆者看來,日本地震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在短期內其實不宜被夸大,真正的考驗反而是在中長期。而后者給全球經濟復蘇所帶來的壓力才剛剛顯現。
盡管針對日本“核危機”的具體影響還沒有一個最終結論,但是理性研究人士認為,其影響無法與當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相比。福島核電站如同是已經踩了剎車慣性前行的車輛;而切爾諾貝利則是沒有制動甚至在加油的失控車輛。而綜合歷史經驗看,核泄漏甚至是核爆炸事件的市場影響有限。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在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股市是市場反應最重要的寫照,從歐洲最主要股市英國股市的表現來看,在隨后一個月時間內英國富時100指數累計下跌僅0.3%,一個月期間最大累計跌幅也僅3.56%。而人類歷史上另一次較為嚴重的核泄漏事故是發生在美國的“三哩島事件”。1979年3月28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哩島核電站反應堆部分燃料棒鋯包殼和鈾燃料熔化,大量放射性物質從反應堆釋放出來。從當時的股市表現來看,道瓊斯指數從1979年3月28日至4月28日,累計下跌不超過2%。
如果說喜歡放大影響的股市都能夠淡定看待核問題,那么實體經濟運行就更加能夠坦然了。由此可見,公眾的恐慌心態有可能會放大短期的經濟影響,甚至因此而忽視了真正要關心的話題。時下,應當引起關注的焦點是,日本經濟在未來中長期面臨的考驗甚至比二戰之后還要嚴峻。
很多人用所謂的“破窗理論”來樂觀看待危機,認為災后重建反而能夠拉動經濟增長,但這屬于對“破窗理論”的誤讀。盡管災后重建能夠帶動經濟增量,但災難已經傷害了經濟體的質量。打個比方說,如果日本經濟是一個上市公司的話,那么經濟重建帶來了年內收入的增長,但是災難傷害所造成的公司資產損失,卻依然無法被彌補。
筆者對未來日本經濟態勢表示悲觀:其一,日本調控政策已經是捉襟見肘,貨幣政策因為零利率的實施,早已經失去調控的空間,而20多萬億日元的財政救助資金會加大政府債務,未來債務危機爆發可能性極大;其二,日本制造業和消費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遇到出口阻礙,可以想見的是,出口市場對核輻射的擔憂與嚴格檢測將會影響銷售市場拓展;其三,日本經濟增長的新興動力十幾年來沒有突破,既有消費需求受到抑制之后,增長壓力會非常大。總之,“破窗理論”所帶來的積極效應在今年三四季度就體現出來,但是短期的總量增長遠無法彌補既有損失,經濟發展的持續性面臨壓力。
真正需要我們擔憂的是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是否會放慢,日本未來可能爆發債務危機是否會沖擊到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所以,竭澤而漁般的救市舉措,其實為今后市場的波動埋下了伏筆,這才是超于“核危機”的更大經濟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