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必須做到這些,因為這不但關系著中國的發展,也關系著亞洲的繁榮和穩定。”這是1998年3月19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當天,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答記者問時對于中國當年經濟指標“一個確保”的表述。《經濟參考報》在3月20日的頭版和二版全文刊登了朱镕基總理的答記者問。這“一個確保”的承諾,對正處在亞洲金融風暴中的中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于整個亞洲經濟的穩定也起到重大作用。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美元匯率下降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一場波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開始了。隨后,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日本、中國香港紛紛卷入其中。
朱镕基總理在1998年3月19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未來五年中國的改革和發展要實現“一個確保、三個到位、五項改革”“一個確保”就是面對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挑戰,必須確保1998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達到8%,通貨膨脹率小于3%,人民幣不能貶值。而對于實現目標的手段,朱镕基總理的回答是“我們實現這些目標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國內的需求。這個需求就是加強鐵路、公路、農田水利、市政、環保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的建設,加強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當然還有住房建設,因為這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
面對巨大的壓力,中國宣布人民幣不對外貶值。然而,中國經濟也面臨外部市場萎縮、亞洲各國貨幣貶值后搶占中國原有出口市場的不利局面。為應對危機,中國自1998年開始轉向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先后7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增加貨幣供應。資料顯示,1998年至2001年,國家發行長期建設國債5100億元,用于交通、發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出臺多項刺激消費措施,如提高公務員和公職人員工資,推出低保、退休等補貼計劃,降低利率以及啟動“旅游黃金周”等。此外,國家還通過加快產權改革、拉動民間投資等方式應對挑戰。據統計,1998年之后的四年中,民間固
定 資 產 投 資 平 均 增 幅 分 別 為20
.4%、11.8%、22.7%和20.3%。
十年后,當全球金融危機再次襲來,在與危機抗爭中成熟、壯大起來的中國,再次通過4萬億投資、擴大內需等措施維持經濟穩定發展,成功抵御了危機,又一次對全球經濟穩定作出了貢獻。正如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在2008年所說,無論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還是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中,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將對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相關鏈接:朱镕基總理和四位副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