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建筑學大師潘祖堯對中國城市建筑提出的三大隱憂。 潘祖堯是資深建筑師,1973年在香港成立潘祖堯建筑師事務所,1981年擔任亞洲建筑師學會理事長,后來又擔任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第一任會長。 在潘祖堯看來,北京的新建筑和城市設計雖然引人注目,但未必合情合理。他認為,北京的幾座標志性建筑中只有水立方“還可以”,因為這個建筑所處的位置原先就是一片空地,而且是為了奧運主題而建,附近也沒有傳統建筑,比較契合周圍的環境。 但他評價央視新大樓“好像一個外來的怪物”,他認為,作為獨立建筑是不錯的,但跟周圍環境聯系起來,就顯得突兀了。 在他眼中,最不合時宜的是位于人民大會堂西側的國家大劇院,首先是風格不協調,那里都是有歷史感的建筑,大劇院太新太“后現代”;其次,那個區域屬于政治區域,而非文化活動區域,在區域布局上不合理;而且,在交通上也不便利。 事實上,他本人正是當年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評委會成員之一,他當年曾強烈反對這一設計方案,認為是“對我國民族傳統、地方特色是唱反調,對天安門地區只有破壞,沒有建設,而且在設計上也有頗多的錯誤”。 他曾參加前兩輪評選,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被邀請參加國家大劇院設計方案的最后一輪評選。 他認為現在國內在建筑設計上有一種風氣,就是盲目崇拜洋設計師,“非洋不取”,現代的、后現代的、偽傳統的紛紛登場,讓中國成了外國設計師的試驗場。 比如北京,像故宮一類的傳統建筑既雄偉,又均衡,四合院也極有特色,但現在北京蓋樓,卻不怎么考慮文化、地理、風俗習慣、色彩、氣候等多方面要素。 他就看不上在樓頂上建四合院的做法,“四合院就應該接地氣”。他認為,具有傳統精神的現代建筑設計,理想境界應是將傳統精華寓于現代設計手法中,在整體及內部空間和布局上有傳統觀感。 他也對仿古現象深惡痛絕,他說,一些地方對傳統建筑看不起,認為它們老舊、破敗,于是推倒重建,結果這些建筑全沒了靈魂。 但他認為麗江保護得還不錯,在原有建筑上翻新,沒讓現代建筑進來太多,保留了原來的味道。 他覺得內地的城市實在是太沒特色了,“千城一面”,原因就在于簡單模仿,“看外面流行什么,就仿效什么”,稍微一個有特色的建筑,馬上就被模仿了過去。比如北京有天安門廣場和城樓,其他城市就紛紛仿建,北京建了“鳥巢”后,有地方開始建“鳥巢二代”,都在照葫蘆畫瓢。而且互相攀比得厲害,講究
“高大全”,你建得比我高,我就造得比你大,反正要蓋過一頭。 “我從事建筑業很多年,雖然人在香港,但在內地也承接過一些項目,既感嘆于內地城市化的迅猛發展,也覺得中國的城市建設實在太亂了,毫無特色。”他感嘆說,“中國的建筑師應該具有獨立的思考精神和創造精神,吸收本土建筑精華,學習世界建筑理念,并且贏得城市的信任,這樣中國的建筑才會有改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