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3-04 作者:王珺之/編著 來源:經濟參考網
|
|
|
2009年12月底,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力的逐漸消退,國際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國際稀土市場也出現繁榮景象。于是,各地一些在金融危機沖擊下已經停產近一年的稀土小廠又開始復產。一時之間,中國稀土產業亂象再次顯現,多方利益開始或明或暗的激烈博弈,恍如一出難辨真偽的“羅生門”。
一、中國對稀土是否擁有話語權
沒有稀土,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工業生產。從計算機到新能源汽車,從衛星導航到照明,以及尖端工業領域包括國防工業領域,到處都能看到稀土的身影。中國稀土資源探明儲量占全球的36.52%,是世界第一大稀土資源國。中國稀土的生產量、出口量和消費量都居世界第一,沒有理由不掌握生產和銷售的話語權。既然掌握了產、銷話語權,就應該掌握價格話語權,但市場傳來的價格信號似乎跟話語權無關。據統計,1990—2005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但價格卻下降了50%。即使國家啟動了稀土產品出口配額制度,中國稀土低價出口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全球高科技電子、激光、通信、超導等原材料需求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稀土出口價格不升反跌,業內人士感慨:“稀土是金,卻賣了個蘿卜價。”
但稀土界部分重量級人物卻并不認同中國在國際稀土市場上沒有話語權的觀點,他們認為,即便稀土價格比蘿卜價格還便宜,也不能說稀土的價格話語權旁落。因為一種商品價格的高低固然同話語權有一定關系,但價格的決定因素始終是供求關系,就中國目前的稀土銷售方式而言,是供給多方對需求多方,這種方式使稀土市場形成了買方市場,買方在交易中占據了優勢,造成賣家競相壓價,所以才出現了“蘿卜價”。
2010年7月8日,商務部下達2010年第二批稀土一般貿易出口配額,總量為7976噸,較第一批稀土一般貿易出口配額減少8329噸;較2009年第二批稀土一般貿易出口配額減少8291噸。至此,2010年商務部下達的稀土產品出口配額總量為30258噸,較2009年全年總量下降了39.52%,而2010年全球稀土需求量約在15萬噸。也就是說,全球稀土出口第一大國僅只提供了全球需求量的五分之一,缺口高達五分之四,供求關系已經逆轉。但截至2010年8月,國內氧化釹噸價僅為22.3萬元/噸,較沒實行出口限制時的25萬元/噸的歷史高位還有一定距離。
二、中國稀土產業是否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稀土應用強國主要包括日本、美國、法國、德國、韓國等,稀土應用方面的專利大多掌握在這幾個國家手中。雖然中國在稀土分離技術上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在稀土應用方面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稀土對新興產業最重要的作用就體現在應用方面。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稀土產業還處于國際稀土產業鏈的最低端。
不過,專家認為,中國稀土產業并未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相反,中國稀土產業位居世界前列。只不過是因為中國稀土沒有賣出好價錢,再加上稀土研發、加工和產業鏈沒有得到廣泛傳播,所以中國稀土產業才在表面上給人留下了大而不強的印象。比如四川新力光源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該公司通過對稀土發光材料的研發和運用,先后中標了深圳地鐵、天津地鐵、廣州地鐵和成都地鐵的站內照明工程,企業的LED照明也在市場得到極大程度的運用。這家公司完全可以證明中國的稀土產業又大又強,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家國外企業。
然而,事實上,中國的節能燈產業還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中國三基色熒光燈的使用壽命大多穩定在一萬小時左右,而西方發達國家生產的節能燈,使用壽命已穩定在五萬小時左右。中國稀土產業的所謂又大又強,不過是自己躲在屋子里的自娛自樂而已,中國大多數稀土應用企業想走向國際市場,還需要購買國外專利才可以過關。
中國的稀土工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稀土分離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分離純度可達99.9999%,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量提供各種級別、不同品種稀土產品的國家。但高純的單一稀土化合物在整個稀土產業鏈中只不過是初級原材料,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再先進,也不過是為國外提供更好、更純的原材料。
2009年中國在新材料領域的稀土應用量達到了3.8萬噸,占中國全部稀土應用量的54.6%,但是,這個應用量的大部分都是由合資企業來完成的,本土企業的應用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三、北方稀土是否借機打壓南方稀土
2009年8月13日,工信部副部長苗圩在包頭表示,《稀土工業發展專項規劃(2009—2015年)》和《稀土工業產業發展政策》已基本完成,正在征求國務院有關部委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表示,為保障資源,杜絕賤賣,整合行業,提高話語權,要實行嚴格的進出口管理和收儲。
對于收儲政策,業界意見也很不統一。征求意見稿指出:包頭白云鄂博資源開采要加強綜合利用,解決好尾礦中稀土等資源的保護和放射性污染防護問題,限制東礦和主礦資源開采量,搞好稀土資源儲備。但意見稿未對資源更加稀缺的南方離子型重稀土提出收儲意見。這引起專家的質疑,與其冶煉分離后再儲備,為什么不干脆減少開采呢?
然而,部分業內人士卻存在不同看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做好我國儲量豐富的輕稀土的資源儲備,卻沒有對資源稀缺的南方離子型重稀土提出任何收儲方案,這確實很耐人尋味。對此,南方稀土界認為這實際上是北方稀土對南方稀土的打壓。
道理很簡單,南方離子型稀土的主要產品鋱、鏑一旦被禁止出口,南方冶煉分離產能將有2/3被迫停工,而作為副產品的鐠、釹產量也會大幅下降,這無疑給主產鐠、釹的北方輕稀土產能留下了可觀的市場空間。到時候,鐠、釹供應減少,出口又不受限制,價格肯定上漲,北方稀土將從中獲得巨大利益。
此外,政策中對北方稀土的傾斜在生產環節也有體現,政策要求,使用包頭混合型稀土礦的冶煉分離年生產規模應大于8000噸,使用四川氟碳鈰礦的冶煉分離年生產規模應大于5000噸,使用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的冶煉分離年生產規模應大于3000噸。而事實上,我國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的分離產能普遍在1000~2000噸,規模在3000噸的門檻將把絕大多數的產能攔在門外,而受益的,同樣是北方稀土。
四、中國稀土是否應該限制出口
中國稀土最大的出口國是日本、韓國、美國,前兩者與中國存在核心利益糾紛,后者則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構成最大威脅,而且是支持前兩者與中國爭斗的后臺老板。2010年,三國與中國的對抗已在黃海、東海上演。然而,對抗發生時,很少有人能想到,那些威脅中國的戰機、艦艇、導彈、雷達等的關鍵部位上,都使用著從中國進口的稀土,如果沒有中國的稀土,這些先進武器將完全癱瘓。
近些年來,黨和政府一直在想辦法限制中國稀土的外流,提高中國稀土產業的發展水平,然而,到2010年為止,中國的稀土開發依舊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有專家建議,既然如此,還不如干脆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維持國內生產以及研發所需的產出規模,或者干脆從國際市場購買稀土。禁止稀土出口一能最大限度地保護不可再生的稀土資源,二可以淘汰生產效率不高、資源開發浪費嚴重的小企業,三可以為中國的稀土科技爭取技術開發、升級的時間。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國內反對限制出口的聲音也很大。第一,要使中國的稀土產業短時間內追上國際先進水平,僅僅依靠消極保護是根本做不到的,反而有可能使中國稀土產業更加落后。第二,中國稀土能在國際上取得今天的地位是多年努力拼搏的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應該好好珍惜。
如果把限制稀土出口僅作為一種外交手段,那將是一種很冒險的行為。想想俄羅斯把天然氣用作外交工具的前車之鑒,就會一切都明白。烏克蘭遭遇的天然氣中斷,讓歐盟各國注意到了他們對莫斯科的依賴,于是開始想辦法分散供應,液化天然氣占消費量的比重從2004年不到8%上升到了2009年的14%,而俄羅斯的市場份額則從28%下降到不足1/4。歐佩克以石油為武器,同樣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1973年歐佩克首次對西方禁運以來,他們的市場份額就再也沒有回到那一年達到的51.2%。
中國當下也面臨著類似的風險,得知中國將減少對日稀土出口,印度總理辛格訪日時明確表示,作為世界第五大稀土生產國,印度一直希望與日本合作,“中國減少對日稀土出口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印度將利用“大好機會”,促進與日本在稀土貿易及其他方面的合作。同時,美國也已經開始著手籌備國內礦山的復采,他們這樣做,更多考慮的是贏利與否的商業前景,而不是其他。
此外,因為擔心中國稀土資源二三十年就會挖光而限制出口也是多余的,這完全是杞人憂天。現在為什么要用稀土?有用固然是理由,但最主要的理由還是因為稀土便宜,開發替代品暫時還無利可圖。如果以后用光了或是少了、貴了,開發替代品就有大利可圖了,就自會有人去大力開發,就像現在已經沒有人擔心如果煤油用光了,用什么點亮煤油燈一樣。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