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23日報道,為避免在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下稱“紐交所”)和德意志交易所聯姻之后被邊緣化,納斯達克在探索與潛在合作伙伴一同競購紐交所的可能,如果不成功,它會考慮收購另一家交易所,或者干脆將自己賣掉。分析人士指出,各大交易所為吸引新公司掛牌上市,爭奪行業翹楚的大戰已然空前白熱化,中國企業應警惕到巨無霸式交易所上市的風險和陷阱。
這家媒體當天的報道還指出,上周宣布已簽署合并協議的紐交所和德意志交易所目前面臨交易審批遭延期的可能。紐交所副首席執行長多米尼克?切魯蒂稱,歐盟針對該集團和德意志交易所合并交易的反壟斷調查或將延期,希望能在2011年底之前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
據知情人士透露,有可能和納斯達克一同競購紐交所的合作伙伴有兩家,即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CMEGroupInc.)和做商品交易的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ExchangeInc.),同后者展開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但是,納斯達克也認識到,想要拆散德意志交易所和紐交所的聯姻,其難度在于,如果向紐交所提出新的競購,則必須付出高達3.37億美元的“分手費”,且保證提出足以匹配的權利。納斯達克和洲際交易所可能沒有實力提出比德意志交易所更具吸引力的方案,同時聯合競購可能也更難就交易的條件和結構達成一致。
當然,納斯達克也做了兩手準備:如果競購不成功,就收購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控股公司(CBOEHoldingsInc.)或者掛牌出售給洲際交易所或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但知情人士分析,目前納斯達克股價相對收益較低,可能使它難以收購市盈率較高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而洲際交易所或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對買入納斯達克的興趣也不大。
不過,《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也指出,如果能夠等上幾個季度,納斯達克或許還有更多的選擇,比如同未來的新加坡-澳大利亞交易所或者倫敦-多倫多證交所合并。屆時,全球交易所市場的版圖可能又將出現重大改觀。
加拿大皇家銀行風險管理部資深顧問陳思進撰文指出,證券交易所整合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吸引更多企業上市,但巨無霸式的超大型證交所誕生,能否規范化以及公開透明化,也有待相關監管規則的出臺。他還指出,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能在海外上市非常具有誘惑力,特別是能到世界最大的證交所上市,但近幾年不少中國中小企業在海外上市,起初的確上市成本低,程序快捷,但往往預料不到緊隨其后的巨大“陷阱”,希望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必須熟悉國外的監管規則,避免遭到集體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