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塵可能會壞了一瓶奶。在參差不齊的乳制品行業,食品安全問題始終如利劍高懸,近期“皮革奶”事件又再次讓輿論的矛頭指向“無良企業”。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此前的時間表,3月1日起,未能重新獲得生產許可的乳制品企業將被要求停止生產。“大限”將至,《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了解到,現在已經發放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數量超過申報企業數的60%,仍有不少企業在排隊等待“領證”,審核完成的最后時間將延遲到3月底。
業內人士指出,不合格的小企業退出后,騰出的市場空間將超過10%,這些市場將被大中企業所“瓜分”。在中小乳企數量多而消費水平較高的東南地區,伊利、蒙牛以及一些外資大企業都在加強對中高端乳制品市場的布局。
淘汰 準入門檻提高,小企業面臨出局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去年底發布的乳業準入新規,所有乳制品企業須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重新申請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準生證”:生產許可證。而2011年3月則是眾多乳制品企業的“生死大限”:屆時仍然沒有領到許可證的企業,將被責令退出市場。
國家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目前重新發放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國內主要城市的大中型企業基本上都已按照相關程序進行了申報。現有的統計顯示,已發放的企業數量超過申報企業數的60%。由于國內企業數量眾多,仍有不少企業在排隊等待“領證”。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中國第三大乳業大省河北省采訪了解到,目前該省工信部門的產業政策審核驗收已基本結束,河北61家乳品企業中約40家左右通過工信部門審核,拿到相關文書后再提交質監部門審核。這意味著,至少20家乳企退出市場已成定局。
河北省質監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按照新的審查細則對乳品企業實施審核,需要一個過程。1月7日河北省質監局收到國家質檢總局通知,審核完成的最后時間定為3月底。屆時,能到拿到新的生產許可證的乳企將最終水落石出。
生產許可證的重新發放,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將導致大量小企業被淘汰出局。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中國的乳制品加工企業有2000家左右,按照業內人士的估算,理論上至少有一半企業是不符合要求的。國家質檢總局此前表示,對規模小、生產條件差、質量保障能力弱的企業,堅決依法淘汰、依法關停。
“乳品企業須一一對照國家相關標準,改造軟硬件設施,以達到國家政策要求。”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根據《生產企業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年版)》規定,乳品企業采購制度應按照有關規定對購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及其加工制品批批進行三聚氰胺等項目檢驗,必須具備三聚氰胺檢驗項目相關的檢驗設備及能力,不得再進行委托檢驗。此外,企業檢驗人員中有三聚氰胺獨立檢驗能力的人員至少2人以上,這對實力較弱的企業是一大生死考驗。
“一部分企業沒有向政府部門提出申請,自動退出;一部分企業因軟硬件不達標,沒有通過審核。”袁運生表示,一些本來就因虧損處于停產、半停產的乳品企業面對行業市場重新洗牌,都有自己的權衡:要達到國家相關標準,有的企業光設備就需要投入上百萬元,而市場前景卻不容樂觀。而且,不光是設備投入的問題,日常監測中藥液、試劑、樣品、人力成本等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格局 大企業“瓜分”份額,高端市場競爭加劇
在中國乳制品行業新一輪的格局調整中,大中型企業有望成為受益者。陳連芳認為,乳制品小企業本來就是在夾縫中生存,消費者認可的都是品牌產品,一般不敢去買那些雜牌子。門檻提高后,乳制品行業由大中型企業支撐的大格局不會產生變化,但小企業的退出畢竟騰出了很多市場空間,大企業可以去開發這些市場份額,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奶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我國的東南、西南地區的中小乳企占多數,小企業退出后的市場將會被大企業瓜分,成為非常有前景的市場。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地區,由于居民生活水平高,乳制品消費程度高,將成為乳制品企業重點布局的區域。伊利、蒙牛以及一些外資大企業都加大了對東南地區的投入,比如伊利借助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拓展當地市場。
面對更大的市場空間,大中型乳制品企業會不會對小企業展開收購?蒙牛乳業的一位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小企業的數量雖然多,但市場份額并不大。對于達不到生產要求的小企業,大型企業不可能進行收購,即使要收購也是針對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
四川一家乳制品規模企業的工作人員說,曾有一家小企業找上門來要求被收購,但考慮到兩家企業的市場重疊而沒有接受。
“很多小企業的生產設備不符合新要求,大企業肯定不會要這些落后的、浪費資源的產能。”陳連芳說:“乳制品行業的兼并重組更多地還是在大中型企業之間進行。”
記者了解到,目前河北乳品市場中蒙牛、伊利、飛鶴、完達山等外地大型乳制品企業所占分量最重,用奶量占80%左右,河北本地企業只占20%。“三鹿事件”后恢復發展最好并有著“扛起河北乳業大旗”之稱的石家莊君樂寶被蒙牛收購,貝蘭德乳業被黑龍江完達山收購,河北乳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在大中型企業之間的競爭中,中高端乳制品市場成為“必爭之地”。陳連芳認為,只要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都在想辦法做高端產品,高端產品占他們銷售額的比例越來越高,可以增大利潤空間。
一些證券分析機構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蒙牛乳業的產品組合在向高端產品傾斜,在高利潤產品領域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擁有較強的定價能力;伊利股份近年來積極布局高端奶粉,高端奶粉的市場份額將保持增長,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亮點。
宋亮介紹說,在中國中高端奶粉市場占有優勢地位的外資企業,比如多美滋、雅培已經在中國市場投放特殊配方的液態奶產品,邁開了向中國中高端液態奶市場進軍的步伐,他們首先瞄準的是東南地區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液態奶市場。
空間 行業整合速度加快,中小企業須差異化生存
“三聚氰胺”陰魂未散,近期爆出的“皮革奶”又使國內公眾對國產乳品的恐懼心理蒙上更厚陰影。宋亮認為,中國乳業經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2008年至2010年這三年又反復經歷各種食品安全問題,意味著乳業的生存環境在惡化。由于企業過多,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容易讓中國乳業形成“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生產好產品的企業往往被生產劣質產品的企業通過價格被排擠。
事實上,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乳制品產業政策,包括提高門檻和加強安全檢查,更多地將“食品安全”納入了考慮范圍。2月18日,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召開的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2011年要深化包括乳制品在內的重點行業領域綜合治理,切實保障食品重點品種的安全。
隨著乳制品行業的進一步“凈化”,業內人士普遍看好行業的長期發展。上述蒙牛的負責人說,重新發證對于乳制品行業將產生很好的影響,會進一步規范乳制品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從光明乳業、三元股份、皇氏乳業等幾家上市乳企披露的2010年度業績預告來看,凈利潤同比均出現了正增長。
對于行業未來的發展,宋亮認為,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來看,乳制品產業的集中度一定很高。對于中國而言,2000多家企業肯定要走向整合,在未來的5年到10年至少會被淘汰一半,剩下1000家左右。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政府提高準入門檻之外,生產成本的增加也讓他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宋亮認為,從2009年開始,隨著養殖環節博弈能力增強,未來10年中國原料奶價格不會像以前那么低了,加上蒙牛、伊利等大型企業不斷蠶食地方市場,中小企業大量倒閉將成為趨勢。
不過,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并不意味著中小企業完全無法在市場立足。陳連芳認為,從世界乳業發展來看,同質性很強的企業集中度非常高,差異化的產品的企業數量則非常龐大。國外有很多生產奶酪的手工作坊,規模很小,但保持了特殊的口感和營養,因此也生存得很好。
袁運生認為,新規實施肯定會使乳企數量減少,但中小企業也有自己的發展空間。乳品行業不同于容易高度壟斷的行業,乳制品花色品種繁多,產品結構多樣,奶源穩定、銷售良好的中小型企業達到國家相關規定后,也有自己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