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上海工人月均退休金1800元,比廣州低386元,今年人均漲了185元,用市委書記俞正聲的話說,“是咬著牙往上漲”。 上海退休工資低,原因在于“僧多粥少”,社保收少支多,虧空嚴重。調查顯示,全市302萬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財政每年要拿100多億填社保窟窿。 中國正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上海社保窘境在許多城市普遍存在,中國社保實行分灶吃飯,社保收入多,地方財政補貼多,當地退休工人養老金就高一些,反之則低。據上海市發改委官員披露,上海正醞釀從國企收益和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部分充實社保基金。 從國企收益尤其是征收壟斷國企部分超額利潤往社保這口大鍋里加“粥”,很必要,但用賣地收入補社保窟窿值得商榷。首先,抑制大城市房價過快上漲,是黨中央、國務院重要的民生政策,也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大舉措,上海房價在全國名列前茅,急需從降低土地出讓金和房地產稅費等多方面控制房價,如果政府把土地收益作為社保基金的重要來源,并從制度層面加以確定,建立長效機制,顯然就不會在出售土地上讓利,讓土地價格下跌,這對地價、房價將形成堅實支撐,可能弱化抑制房價。 其次,靠賣地收入填補社保可能加劇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譬如2010年上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579億元,當年上海財政收入2873.6億元,土地收益占財政收入近20.2%,應當說這個比例不算低,但環顧全國,一些城市土地出讓金占地方財政收入達50%以上,可見“土地財政”已成為這些城市的“生命之源”,用賣地收益補充社保會水漲船高,即社保窟窿越大,賣地就要賺得越多,這就必須保證土地收益每年穩步增長,這樣地方就很難甩掉土地財政的“拐杖”。 據統計,我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10多年來,個人賬戶積累只有1500多億元,“空賬”超過1.3萬億人民幣。社保窟窿必須堵,否則企業職工退休金就難有增長。但用土地出讓金堵,似乎不妥,筆者以為對策有二,一是對社保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國家統籌與地方分灶相結合,中央財政要加大對社保的投入。二是地方政府應節儉其他開支,增加對社保的資金注入,社保是老百姓的養命錢,是第一民生問題,理應被高度重視,享受“優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