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報道,近日有媒體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國行業間工資差距最高達15倍,全球第一”。就此說法,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方面日前表示,該所依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研究顯示,按大行業劃分看,2009年,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金融業工資是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工資的4.7倍;我國行業間工資差距的確比較大,但并非全球第一。細分行業的15倍差距基本是歷史峰值,目前已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行業間工資差距15倍全球第一”一度引起各界對收入分配改革的熱議與期許。不過,此番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急著“嚴正辟謠”卻給人一種這樣的印象:曾經的“負面數據”可不是俺說的,俺是根據別人的數據分析出來的。言語間充滿了委屈,仿佛哥哥闖禍打了花瓶自己卻留下來受過的小孩子。從其糾正的數據來看,2008年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證券業是最低的畜牧業的15.93倍乃是“按細分行業看”,那么相對應的4.7倍的數據當然是“按粗分行業看”了,在這樣一個數字上執著于“粗分”還是“細分”、“大行業”還是“小行業”,不知有什么意義。 實際上,《2010中國統計年鑒》中,在2005-2009年的統計年鑒中均有此項目的統計數據。細分后的行業類別超過120個,而“簡化”后的大行業則僅有19項。如果非得按照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的“大行業”來劃分,今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年度統計年鑒中將體現不出精確的行業收入差距。筆者以為,只是為了“安撫民心”、體現不出真實社會發展境況的數據,不“研究”也罷。 筆者理解人社部勞資研究所的惶恐與苦衷。作為官方的研究機構,爆此“猛料”實屬“出格”,以至于不得不忙著出來撇清:“勞動工資研究所的工作是就統計數據做研究分析,而非做海量數據調查。”其實,不論數據高低,官方研究機構的功能與職責不是“辟謠安民”,更重要的是如實反映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把握發展矛盾,提供決策依據。從這一點上來說,15倍的“細分行業收入差距”比4.7倍的“大行業收入差距”更為真實,更切人心。 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入,收入分配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部門應該看到基層的改革訴求,適時調整改革焦點。當前,社會財富的“蛋糕”怎么分、分多大,正在考驗著決策智慧。在“蛋糕”總量確定的情況下,行業間收入差距越大,社會和經濟問題越多,發展活力也越低。所以,研究機構不應囿于條條框框的束縛,也不要憚于“不講政治”的指責,應該真實準確地反映改革進度。甚至即便有些“矯正過枉”,也總比不敢邁步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