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山西省晉城市,無論是“太行至尊”的王莽嶺風景區,還是“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背后都有煤炭企業的資本支持,“地下轉地上,黑色變綠色”已成為山西晉城煤老板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發展的主線之一。
人說山西好風光 洗盡鉛華更迷人
晉城市扼守山西東南大門,是名副其實的“早期古建博物館”,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密度居全國第一。
晉城煤企關注旅游業是觀念上的重大轉變,并由此帶來了發展方式的轉變。近年來,僅煤炭企業直接轉產投入旅游開發的資金就達到22億元,其中,蘭花集團投資4.6億元開發4A級王莽嶺景區、皇城村投資3.3億元開發4A級皇城相府景區、澤州三八煤礦開發4A級玨山景區,陽城竹林山煤礦開發4A級蟒河景區。
梁家庫既是蟒河生態旅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也是竹林山煤炭實業有限公司副總之一,身材魁梧的他站在蟒河生態旅游區的沙盤前向記者侃侃而談,梁家庫告訴記者,蟒河風景區連同西冶水電站、酒店業共同構成了企業“地下轉地上、黑色變綠色”的轉型項目。
蟒河景區已經掛牌為國家AAAA級景區,太行、太岳、中條、王屋四條山脈在此匯聚,云霧間層巒疊嶂,大自然的水墨畫次第展開,大山靜謐,流水有聲,鳥兒嘀嚦啁啾,人在水邊徜徉,獼猴在層林中穿行而過,作為山西省生態保護區開發旅游產業的基地之一的蟒河景區就此展開面紗。梁家庫告訴記者,“蟒河景區開發醒得早、起得晚,后來在陽城縣多屆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已經完成了投產2.4億元的一期工程。”
政策支撐煤老板擁抱綠色
除了企業決策層高瞻遠矚外,政府已經為山西煤老板轉型搭好了平臺,政策也為企業轉型準備了充足條件。
在煤炭企業轉產旅游行業過程中,政府部門在其間“穿針引線”,當起了紅娘。晉城市副市長李章宏告訴記者,為了發展當地的旅游業,市政府依照“政府主導、市場運轉、科學謀劃、有序開發”的十六字方針,依照資源區域的劃定,統籌考慮企業規模、企業領導人的決策水平,科學、理性引導屬地的企業進軍旅游業,晉城已經呈現出“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發展局面。
2006年國務院批準山西省正式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工作。據山西省環境保護廳廳長劉向東介紹,山西在全國第一家建立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基金、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煤礦轉產發展資金。山西按照每噸煤5元的標準逐月提取煤礦轉產發展資金,煤礦轉產發展資金直接促進了煤炭企業發展非煤產業。
在國務院批準設立山西省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山西省希望繼續將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中的30%用于企業轉產和資源城市轉型。按照山西160億元的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規模來算,這部分資金保守計算將有48億元用于支持山西轉型發展。
山西省旅游局副局長王炳武說,山西煤炭行業進入旅游業是個普遍的現象,“在山西,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式之一就是把煤炭行業等優勢產業的利潤轉移到旅游新興產業的發展上。”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石培華作為山西省“十一五”旅游規劃考察組專家曾考察過山西旅游資源,他表示,大自然給山西留了兩個遺產:‘黑金’煤炭和自然文化遺產。但之前更多人看重的是‘黑金’這個遺產。多年來,山西被煤炭‘壓彎了腰’,有很多好東西被淹沒了。但只要把抹黑的臉一洗,其實還是很漂亮的。
而今山西煤老板轉產投資旅游業的盡頭方興未艾,皇城相府、王莽嶺、蟒河等山西旅游界的“新貴”,資金血液里無不流淌著煤炭行業的利潤。
轉產投資開始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79歲的王大娘世代住在蟒河里的小山村,說起蟒河生態旅游區,王大娘笑的臉上樂開了花,“路修好了,柏油路一直鋪到家門口,像你們這樣的外地人也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