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由曾經的“煤老板”武礦生成立的孝行文化傳播公司里,學員們正在學習皮影戲表演技巧。記者 燕雁
攝 |
隨著山西資源整合、重組兼并的不斷推進,大量資本陸續退出煤炭行業,或轉產農業,涉足高科技,或發展旅游,躋身服務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開啟了“后整合時代”轉型發展的新篇章。
“黑色資本”到底退出多少?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特別具體的數字。但據山西省銀監局去年的一次調查顯示,2009年山西煤礦兼并重組中退出的資金約有1400億元左右。而一些社會組織及機構則認為不止此數。這些分散在各地的民間資本將投向何處,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此間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以前是煤老板“競相買房產豪車”,現在則“抱團找轉產項目”。政府部門因勢利導,將煤老板的資金優勢和再創業熱情導入當地產業優化升級的步調中,目前開始收到雙贏效果。
目前,不少依靠煤焦起家的民營企業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大量投向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等非資源型產業,涌現出一大批轉型發展的典型。全省僅轉產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旅游業的民營企業就達760家。
去年“農博會”期間,山西曾吸引“煤老板”投資農業,也曾為其搭建食品、旅游、文化投資平臺。今年年初,山西省內3家涉煤企業與一些科研院及地方政府達成合作意向,轉產現代農業,再生油脂等非煤產業。
山西晉城是全國早期古建最集中的地區,旅游資源顯著。依托這一優勢,當地僅煤炭企業轉產投入旅游開發的資金就達到22億元。
在山西另一個煤焦產業主產區呂梁市,擁有400億元閑散資金的眾多煤老板,也在尋找新的投資領域。從今年開始,當地依托我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產地汾酒集團的傳統優勢,準備用3年時間新建5萬平方公里的酒業集中發展區。在一期投入的50億元資金中,有一半來自鄰近的柳林、中陽等縣的煤炭閑散資金。由“黑煤”到“白酒”的這一轉身,可謂資本轉型的一個“大動作”。
2009年12月,山西聯盛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與柳林縣留譽鎮農民合作成立了山西聯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規劃用五年的時間投資100億元建設山西聯盛生態農業文化園區,園區包括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旅游產業以及以物流業為主的服務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是昔日“煤老板”們競相關注的熱點。長治市LED光電子產業園區副總經理李建明,曾長期投資煤炭行業。煤礦企業重組兼并改革之后,他一直在尋找一個新的投資領域。2009年長治市啟動發展光電子產業規劃,讓他找到了投資方向。
“這個產業是否可行,市場潛力如何,政府前期做了大量調研,為企業節省了大量資金和時間。政府鼓勵我們轉型到高科技產業,我正好借這個東風換一條新路。”
而教育文化事業成為煤炭資金流入的又一重要領域。記者從山西省教育廳財務處了解到,僅2009年,教育系統就收到來自27個煤炭企業和一些個人的捐資助學貸款共計7375萬元。
與此同時,一些熱心農村教育事業的煤炭企業家也紛紛投資興建學校。呂梁大土河焦化公司董事長賈廷亮出資創辦的呂梁高級中學坐落在呂梁市鳳山上,今年6月第一批學生剛剛畢業,其中500人達到本科錄取線。“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問題,只能靠文化,靠教育。除了高中,我還建了一所初中,以后還要建小學,幼兒園。”賈廷亮告訴記者。
僅在柳林縣,聯盛集團、匯豐興業集團、鑫飛集團三家民營煤炭企業就投入16億元,建設柳林新高中、新職中、聯盛教育園區,打造山西一流校園。企業家趙秀蓮投資1.1億元、占地27畝的朔州開發區第一幼兒園明年就可開園。
經歷了陣痛與迷茫,確定了方向與選擇。“后整合時代”的山西“煤老板”們,已經開始了新的發展征程,這個過程可能會有波折,可能碰到風浪,但目標一旦確定,轉型跨越的“巨艦”將一路朝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