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1月份CPI同比上漲4.9%。環比上漲1.0%。1月份
PPI同比上漲6.6%;環比上漲0.9%。對此,海通期貨研究所所長郭洪鈞接受和訊網連線時表示,CPI數據出乎市場預料,低于市場預期,緊縮政策預期下降,利好股市。對于大宗商品走勢的影響短期呈中性,長期來看屬利好。
根據2010年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支出調查數據以及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按照制度規定對CPI權數構成進行了相應調整。其中居住提高4.22個百分點,食品降低2.21個百分點,煙酒降低0.51個百分點,衣著降低0.49個百分點,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降低0.36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0.36個百分點,交通和通信降低0.05個百分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降低0.25個百分點。 郭洪鈞認為對于啟動新CPI統計權重方案的認知決定對市場的影響。“從統計局公布的權重調整明細來看,降低食品類比例、提高居住比例,符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恩格爾系數下降的國情,調整后的CPI是對物價水平的較客觀反映,而不是人為下調了CPI。” 基于此判斷,郭洪鈞表示CPI出乎意料,比預期低,表明通脹壓力有所減輕,政策緊縮預期下降,利好股市。 對于大宗商品走勢的影響,郭洪鈞指出短期呈中性,長期來看屬利好。 “PPI對于工業品走勢的反應有滯后效應,反映的是大宗商品運行的歷史數據。PPI高企表明上游產品價格在上漲,從大的趨勢來看,通脹壓力依舊明顯。”郭洪鈞分析認為,農產品受宏觀數據影響比較小,主要由供求關系決定,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大宗商品未來走勢受到國際大宗商品走勢和美國等國的貨幣政策影響更大。 郭洪鈞認為從中國公布的宏觀數據進行推導可知,通脹壓力有所減輕,緊縮政策預期下降,經濟發展向好,因此,長期來看,對大宗商品具有利好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