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為防范通貨膨脹加劇,中國的貨幣政策由寬松改為常態;負有物價管理職責的有關行政部門連發若干文、連出若干策;各地方政府的首長則按中央的要求,把“菜籃子工程”置于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一切可說是從需求到供給,全方位的舉措了。筆者認為,促進競爭,抑制壟斷也應是當前中國防范通脹的一個重要領域。 上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陷入滯漲后,通脹成為經濟學界的熱門課題。貨幣主義者認為,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其領軍人物弗里德曼說,“通貨膨脹發生在貨幣量增加的速度超過產量增加的速度”。
[詳細] | |
|
|
|
|
 |
|
進入2011年,通脹壓力如影隨形。據報道,近幾日貴州、重慶、湖南、廣西部分地區遭受大面積冰凍天氣,預計未來一周內這些地區還將持續低溫;由于交通一度中斷,這些地區一些物流受到嚴重影響,部分物價已經開始上漲。 2010年三季度以來,政府在通脹治理方面政策迭出,但無論如何,穩定價格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到位需要一個過程。冰凍天氣對物價的影響仍有待觀察,但機構普遍預測,受翹尾因素、低溫雨雪氣候以及春節等影響,今年一季度物價上漲壓力難減。[詳細] | |
|
|
|
|
 |
|
由于國內外的多重因素,中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擔負宏觀調控的有關部門把穩定物價、防止通脹加劇列為當前工作的重點之一,許多媒體也從民生角度關注物價問題。筆者認為,物價,特別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資料的價格關乎億萬群眾的切身利益,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媒體,應該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更科學、理性地對待通脹問題,不要矯枉過正。
[詳細] | |
|
|
|
|
 |
|
什么是通脹?教科書上說,通脹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 但轉換到中國經濟,討論通脹的成因就不能光看教科書了。2010年以來連續高漲的CPI讓媒體和專家頻頻發出抑制高通脹的呼聲。且不論CPI到底是不是唯一體現通脹與否的指標,單是目前中國出現的通脹表象背后復雜的成因,就值得多加研究。 通脹并非洪水猛獸,關鍵是厘清通脹及通脹預期的成因,有的放矢地進行調控,更多地運用市場手段而非行政命令。
[詳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