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0年18期“各地商品大集”已全部舉辦完畢,現場銷售破億元,截至目前,有5000多家次的廠商進行了簽約洽談,累計簽約金額突破16億元。
北京市商務委主任盧彥表示,2009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北京經濟發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北京市商務部門連續兩年大膽嘗試,舉辦“外貿大集”及“各地商品大集”在實踐中形成一條貫穿內外市場、打破地區分隔,促消費、擴內需的新路。而借由趕“大集”所形成的獨特企業“對接”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了全國商品大交流的序幕。
“內外貿商品大集”促消費,惠民生
“公司在外貿大集上賣掉了42萬元的貨,夠付工人兩個月工資了,簡直是起死回生!”山東陽信怡云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巖民說,他的公司主要生產中高檔抽紗制品,95%出口歐盟,金融危機爆發后,企業出口遇困,已面臨停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政府幫助外貿產品轉入內銷市場,對企業和消費者都大有好處,對前者是絕地求生,對后者是增進福利。
“去年辦了6期‘外貿大集’,吸引了300多家次外貿企業參加,其中80%找到了國內商業合作伙伴。參展外貿企業在短時間內實現銷售3000多萬元,對周邊商業的帶動效果也十分明顯,僅餐飲就增長了30%以上。”盧彥說,消費者的“熱捧”,讓外貿企業看到了國內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堅定了開拓國內市場的信心。目前已有44家外貿企業準備增設國內市場部、招聘內銷專門人員、開發國內市場需要的產品。
受到外貿大集的鼓舞。北京市商務委與各省市商務部門2010年聯手接棒推出的18期“各地商品大集”,日均銷售額相當于一個北京中等超市的日銷售額。據大集活動承辦商場統計,大集舉辦期間商場客流量和銷售額普遍提高,分別比平時增長30%和20%。
獨特的企業“對接”模式拉開全國商品大交流序幕
市民采購相當于最好的免費廣告,可以有效提高產品在消費者中的認知度。2010年的“各地商品大集”,不僅為各地的名優特色商品進入北京市場搭建了平臺,也為其進入全國的市場提前鋪路,充分發揮了首都市場的輻射引導功能,為全國商品大交流拉開序幕。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北京市商務委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近200個品牌的產品通過大集被北京的采購商挑中,正式進入了北京市場。北京市商務委的官員對記者說:“平均來說,大集上有至少60%的產品是第一次和首都消費者見面,可以這么說,如果各省市當地的土特產品能夠進入北京市場,就可以在全國市場打開影響力。”
與傳統的企業對接做法不同,北京商務部門將“內外貿商品大集”的企業對接活動地點從有限的洽談廳擴展到開放的商場中。商務委特意選擇了在客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大型商業設施中舉辦“大集”,讓商品直接接受首都市場的檢驗,把商家洽談的平臺建立在消費者評價的基礎上。
“理論必須靠實踐檢驗。”盧彥告訴記者,在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2009年初,北京商務部門首次舉辦了內外貿企業洽談會。他們發現很多內貿商家雖然都對一些外貿產品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但決定起來頗為謹慎猶豫,“這讓我們意識到,單靠內外貿商家坐在一起談,等同于盲人摸象,只能依靠兩家的感覺商討采購事宜,而最終產品能否在商家銷售取決于消費者的反映,所以我們意識到必須讓消費者參與進來幫助采購商下決心。”
一浪高過一浪的大集購物狂潮說明,商貿業的影響力渾然天成,只要分銷渠道暢通,名特優新精產品就會源源不斷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為生產者帶來更多商業機會。
不過,由于國內市場分銷渠道被行政劃定的邊界阻斷壓抑,分銷渠道被切割得零零碎碎難成體系,比如第一期的江西商品大集中竟有80%的商品是首次與北京居民見面,目前我國渠道淤塞程度可見一斑。不僅存在常說的“賣難”,也有常被忽視的“買難”。
盧彥認為,從本質上說,目前我國缺乏一個從全國角度整合地區性產品交流的機制。“‘各地商品大集’實質上是用臨時的、非常規的手段在市場、行業和地區之間搭建了一個溝通平臺,如果要徹底解決市場、行業以及地區的市場分隔問題,必須要有眾多的全國性的商業連鎖企業出現。”
據悉,目前,國內已出現發展全國性的商業連鎖企業的趨勢,比如北京王府井集團,在全國已擁有20多家連鎖百貨商場,既整合了進入中國的國際品牌,又整合了王府井在各地合作的優勢伙伴,各個地區的特色資源正在通過這一渠道完成其在全國市場的擴展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