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日本松下公司將在2012年全面棄用三洋品牌,往日風光無限的日本電子業正經歷著新一輪品牌淘汰期。筆者認為,松下棄用三洋品牌本質上是當前日本電子業轉變產業發展戰略的外在體現,但同時也是其無法為消費者增值而被市場拋棄的一種必然。
當前全球電子業分為美、日、韓、中國大陸以及中國臺灣地區五大板塊。從競爭力模式看,各個產業板塊的競爭力要素各不相同:美國控制著全球產業的大多數基礎專利,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最高端,這是其競爭力的根本組成要素;日韓則掌握著部分外延性技術與專利;中國臺灣地區擁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中國大陸則依靠相對經濟的生產要素參與國際競爭。事實上,不同的競爭力來源造就了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美國早已退出終端產品制造領域,轉而通過控制基礎技術管理整個行業,當前日本電子業也正呈現出這一趨勢。
今年以來,日本電子業出現了制造業轉移的跡象,通過外包制造環節推動產業升值,這是其發展戰略轉變的第一階段,而當前媒體報道的松下拋棄三洋品牌背后折射出日本電子企業產業戰略重心正發生轉變,并呈現出逐漸剝離終端品牌的趨勢,這可看做是轉變的第二階段。長期以來,終端產品一直是全球電子企業競爭的主要載體,而隨著全球各產業板塊生產要素成本差的不斷增大,終端產品已蛻變為企業間競爭的次級主體,以關鍵技術與專利為基礎的核心器件已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主戰場”。
伴隨著競爭主體的變化,全球各產業板塊的發展模式也悄然發生變革。當今日本電子業正向無區域限制的結構化發展模式轉變,這是松下棄用三洋品牌的首要原因。所謂無區域限制的結構化就是消除各產業板塊間的自然界限,將全球消費電子板塊連成一個整體,通過關鍵部件等要素控制整個產業。也就是說,未來日本電子業將逐漸剝離終端品牌,強化其關鍵部件的掌控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日本電子業對全球電子板塊的分工是這樣的:日本控制著全球電子業的關鍵部件,并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終端產品裝配基地。通過關鍵器件模塊化,將其他產業板塊“組裝車間”化,從而掌控全球電子業。
在當前產業競爭環境下,企業間的競爭早已不是前臺單純產品的競爭,所在國貨幣的穩定性也成為影響企業全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去年以來,美元持續走軟,國際原材料價格反復波動,這使日本電子企業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更為嚴重的是,日元也進入了幣值上升的快速通道,成本結構的快速變化使其技術增值已難以沖抵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這也是加速日本企業退出的關鍵誘因。
從另一個角度看,松下棄用三洋不僅僅是日本電子業發展戰略轉變的結果,還是全球用戶共同選擇的結果。試想,沒有任何一個品牌會輕易放棄其固有的客戶群。在產品過剩時代,全球消費電子企業都在競逐用戶資源,此時誰能為消費者提供增值,實現消費福利的最大化,誰就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從而實現快速發展。反之,將迅速走向衰退。當前松下拋棄三洋品牌也正是這一市場規律的直觀體現。
在龐大腹地市場支撐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具市場活力的消費電子市場,這對中國家電業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對長期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講,在當前美元主導全球匯市變動的情況下,全球原材料價格將長期處于相對波動狀態,企業的成本結構面臨著新的挑戰。此前依托廉價生產要素構建的全球競爭優勢正逐漸被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結構變化所銷蝕,如何應對這一變動成為考驗家電企業戰略組織能力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