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機動車數量的不斷增長,多數大城市的交通擁阻問題日益凸顯,交通擁阻被廣大網名稱為最嚴重的“現代城市病”之一。天津這座擁有11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隨著機動車數量突破200萬大關,道路交通擁阻問題也日益凸顯。 12月10日,在由公安部交管局在天津召開的大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研討會上,來自清華大學的暢通工程專家陸化普就如何破解多數大城市日益嚴峻的交通擁阻問題提出建議。
城市交通將走向全面擁堵
陸化普教授認為,隨著我國由慢行社會逐漸進入到機動化社會,擁堵將大規模出現,范圍正由城市局部向整體蔓延。過去交通擁堵多局限在城市中心區主要道路上,近年來,非中心區道路交通流量亦趨于飽和,并在高峰時段發生擁堵。擁堵時段由早晚高峰期向全天化發展,同時,擁堵程度加劇,全國各特大城市道路機動車運行速度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擁堵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有研究認為,我國每年因交通擁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元以上。陸教授說,未來幾年,城市交通將由整體脆弱走向全面擁堵。
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給不平衡
陸教授指出,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的原因復雜,城市規劃不合理,公交系統落后,道路系統發展滯后,道路基礎設施利用效率不高,需求增長迅猛,不規范的交通行為嚴重等都是重要原因,這其中,既有物理瓶頸,“比如一個地區因河流切割影響道路建設。”也有不規范或違法交通行為、冰雪暴雨天氣和交通管制等偶發因素。 陸教授說,造成擁堵的原因說到底,是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給的不平衡。他指出,城市結構和土地使用、土地開發強度、社區功能構成等屬于交通需求方面的內容,交通結構、道路網的合理性、停車設施、交通樞紐等屬于交通供給層面!敖鉀Q交通擁堵,必須實現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給的平衡!
對策一:城市合理布局縮短出行距離
在緩解交通擁堵的對策中,廣泛爭議的是路、車、人等要素中到底應更注重誰的利益。陸教授認為,不能把交通需求都壓在路面上,調整交通結構對解決交通擁堵至關重要。一個城市,如果城市布局合理,交通需求就會減少,出行距離也會縮短。交通結構的調整包括構建更為合理的路網結構、提高支路使用率、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和安全性、消除路網交通瓶頸點、畸形路口和斷頭路、合理配置通行空間等,建設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的綜合交通樞紐也十分重要。陸教授指出,路面基礎設施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職工,調整交通結構更為現實和可操作。 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陸教授建議,城市副中心、衛星城應具有獨立的城市功能,市民的居住與就業要均衡,要提供完善的社區功能,同時,要減少路邊停車,
“路面停車是因為空間匱乏,這是一種暫時性行為,必須逐步減少,為道路行車讓出更大的空間。”
對策二:建立安全溫馨的步行系統
陸教授認為,在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和立體行人系統建設,提供不同層次的公交服務,提高公交服務水平的同時,必須提供安全、連續、溫馨的步行系統,保證行人和自行車的通行空間!安坏叹嚯x出行要靠步行和自行車,即便長距離出行,也存在‘上下車1公里’的問題,因此,實現城市的‘綠色交通’十分必要。” 在機動車的使用和保有上,要實行控制和引導。在通過牌照拍賣等方式控制總量的同時,采取停車高收費、減少停車位、收取擁擠費等方法,都能引導機動車的使用。陸教授說,拿目前在國內操作中尚有難度的“擁擠費”來說,在道路擁擠路面收取該費用,在調控進入路面的機動車數量上效果顯著且操作性強,這在國外有經驗可循。
對策三:嚴格執法避免違法行為
陸教授指出,治理道路擁堵,除去解決交通供需矛盾外,還要提高交通設施的使用效率,同時改變人們的出行行為也十分重要。他認為,目前,嚴格執法,治理不讓行斑馬線、前方擁擠進入交叉口、駛入對向車道、亂停車等違法行為,比倡導注意行人、照顧新手等文明交通行為更重要。陸教授說,應通過全社會齊抓共管,讓人們知道什么是不該做的。
對策四: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有效利用
陸教授認為,應從加強交通工程軟件著手,提高數據信息的利用效率,建立交通流特性實時分析預測系統,支撐交通流的動態組織、交通控制與誘導的結合、實現動靜態交通管理的一體化,進而實現現有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有效利用。他還建議,應對“智能交通系統”建設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制定系統規劃設計指南,保證智能交通系統的健康發展,投資的合理性、功能的準確性、技術的實用性、軟件的先進性和交通工程的配套性,全面開展道路交通安全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