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勝區新城區街景。 |
“窮山惡石頭,十年九不收。”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城郊的格舍壕移民村,今年69歲的石貴宏老人描述60公里外的泊爾江海子鎮石畔村故鄉境況時說,那里干旱無水、莊稼難長,靠天吃飯、生存艱難。
5年前,石貴宏老人一家享受“生態移民”政策舉家搬遷至此后,老家的土地領著生態補償款,政府補貼7萬元蓋了新房,他與老伴當清潔工,兒子被安置在企業開車,兒媳辦了手工織毯廠,孫子上了城里的學校。全家收入翻了好幾倍,還在醫療、養老、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著與老市民相同的待遇。“人挪活、樹挪死,古人這話一點兒都沒錯。”說著,老人發出爽朗的笑聲。
地處毛烏素沙地東南緣的東勝區西部是波狀高原、東部是丘陵溝壑區,為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之一,農民廣種薄收,往往豐年歉收、災年返貧。不過,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指引下,東勝區統籌城鄉發展,投資數億元已將6.8萬像石貴宏老人一樣世代“土中刨食”農民中的5萬多人轉移至城郊,并取消農民與市民的戶籍區別,實施“轉移收縮、集中發展”和“生態綠區”戰略。同時,以“城市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產業化”,打造“服務內蒙古、連接晉陜寧”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區,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協調、城鄉發展相對協調、三次產業發展相對協調,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科學發展格局。
“要擺脫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讓生產要素在空間上、體制上得到統籌配置,就得花大力氣首先打破城鄉居民身份區別的無形的‘墻’”。時任東勝區區長王東偉說,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結構轉型,創新強市”和“城鄉統籌,集約發展”戰略的要求。
數萬農民通過“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等項目進城之后,東勝區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在較為貧瘠的土地上大力發展高效、生態、休閑農牧業經濟,讓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同時,充分發揮城市的吸納作用,鼓勵農村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使農村與農民實現了生態與增收的雙贏。目前,東勝區林地面積達150多萬畝、草地面積達2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2%、植被覆蓋率達到了87%,全區生態明顯恢復,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大量土地空出來、人口相對集中后,當地政府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系列措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層次、延伸產業鏈條。目前,紡織、機械制造、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已成相當規模,其中東勝絨紡產業市場份額約占世界的30%、全國的40%;精功恒信汽車制造、寶風風電設備制造和天地煤機制造等一批投資規模大、發展潛力好、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相繼落戶東勝;高原圣果沙棘系列口服液、王致和沙棘飼料加工項目已經投產,佳音公司、伊麗達沙棘生產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人口的聚集、企業的引進,給東勝的城市化進程添加了強力催化劑。于是,當地政府制定了“拉大、補欠、崛起”的思路,累計投資360億元,將建城區面積由10年前的15.6平方公里擴展到目前的67平方公里。人口隨著發展10年間翻了1番,目前常住人口23萬、暫住人口27萬,無形之中給各項社會事業和城市管理帶來諸多壓力。但是,東勝區按照“財富共創、成果共享、和諧共建”理念,抓投資、上項目、壯企業、興產業,走出一條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的路子,民生工作走在全自治區前列。
2007年東勝區就實現了12年免費教育,并已連續3年每年投資10億元新建中小學、幼兒園;2000年東勝區率先將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的農戶全部納入低保,2009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每月330月和每年2200元;2008年,全面啟動城鄉統籌養老保險制度,凡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城鄉居民均能領取養老金。同時,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近兩年來又投資11.75億元擴建、新建公園20多處,使得城市人均綠地面積超過35平方米,人居環境大為改觀。值得一提的是,大發展中的東勝還走出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治安惡化的怪圈”,成為遠近聞名的“安全城”。
統計顯示,2009年東勝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7.4億元,較1999年的29.8億元,翻了17倍,年均增長32.8%;財政收入完成103.74億元,成為全自治區首個財政收入突破百億元的旗縣區,是1999年的3.74億元的27.7倍,年均增長39.4%;三次產業比例為1:39:60,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10年前多數群眾收入千元還勉強,如今不少群眾收入萬元尚有余。”東勝區委書記羅永綱介紹,2009年東勝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426元,是1999年的4倍還多;農民人均純收入7943元,是1999年的3.4倍。
他說:“人民生活的富裕又為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東勝步入統籌協調、互促互進的良性軌道。”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督查室調研組認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東勝區走出了一條不斷保障、改善、發展民生的成功之路,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多年保持在自治區101個旗縣區前列,成為內蒙古“第一區”,他們成功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經驗為各地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