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子信息產業來講,我們最核心的任務就是要增強核心競爭力。”日前,在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主辦的中國信息產業經濟年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顧強說道。
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在會上透露,中國已是電子信息產品的制造大國,目前我國的微型計算機、手機和電視的產量已經穩居全球第一。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互聯網網民人數均已居世界第一,集成電路市場規模位列全球之首,PC市場成為全球第一也指日可待。今年我國軟件業又實現了歷史性突破,1-10月軟件業務收入超過萬億元,達到1.09萬億元。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肖華也指出,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持續保持恢復性增長態勢,走出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已進入平穩增長階段。2010年1-10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7%,高于工業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50589億元,比2008年同期增長24.7%;出口交貨值29651億元,比2008年同期增長16.0%。
“目前我國的宏觀環境雖企穩向好,但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與問題仍然存在,產業尚未完全恢復至危機前水平。要進一步認清產業發展趨勢,把握產業發展重點,立足長遠、超前布局,以期獲得持續穩定的較快增長。”肖華說道。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表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速,有很多創新型的企業在這幾年涌現,如華為公司在2009年就投入200多億搞研發,申請國際專利達到1800項目,占我們全國申請國際專利的22%。但我國與國外還存在不小差距,他舉例說,去年美國申請專項是5萬項,中國申請8000項,美國是我國的六倍。“我們GDP的差距是1∶3,而我們創新能力的差距是1∶6,因此有必要準確衡量中國跟美國創新能力的差距。”鄭新立說道。他認為,我國要積極利用國際市場的科技資源來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現在我們有了外匯儲備,可以利用一些在國外具有較好科技資源的企業來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距‘十二五’開局已不足一個月,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部署,這給涉及到各行各業的具有平臺型特征的信息產業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十二五’規劃中培育發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部署,將會進一步推進信息產業的發展。”羅文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