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石油慶陽300萬噸煉化廠夜景。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六位院士今年9月份聯合實地調研了甘肅省慶陽市石油煤炭資源,院士們一致認為革命老區慶陽市具備建設千萬噸級大油田、億噸級大煤田和千萬千瓦裝機容量煤電基地的資源條件,為了實現優勢資源與扶貧開發對接,建議國家加快建設慶陽國家級區域能源中心。
中國科學院李廷棟、袁道先、戴金星、肖序長和中國工程院趙文津、湯中立六位院士認為,雖然慶陽市礦產資源富集,具有石油煤炭等優勢資源,但是這個市目前貧困面依然很大,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資源優勢短期內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目前仍然市弱民貧。
目前慶陽市常住人口2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6萬人,據縣、鄉摸底調查,全市當前實際有貧困人口99.04萬人(人均收入1196元以下)。同時,由于貧困人口脫貧水平低,正常年份全市返貧人口在10萬人左右,災害年份返貧人口更多。
慶陽市北部半農半牧區、中部干旱山區、東部子午嶺林緣區、南部塬邊咀梢等貧困片帶是全市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這些地方扶貧開發成本高、難度大、效果差。此外,目前慶陽市還有70%的農戶居住在山區,尚有31.7萬個農戶居住在土窯洞、土坯箍窯和土木結構房屋中,占到農戶總數的61%。
自然條件惡劣是造成慶陽市貧困面大和貧困發生率高的主因。慶陽市屬于黃土高原上典型的雨養旱作農業區,這里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現狀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脫貧穩定性差,大多數貧困戶缺乏穩固持續的增收渠道。在全市耕地中,山地占59.2%,大部分貧困人口居住在溝壑梁峁和塬邊咀梢地區,耕作條件很差,脫貧難尋出路。
交通地理條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慶陽市的脫貧進程。慶陽市由于地處陜甘寧交界處,高速公路和鐵路目前仍是空白,由于交通不便,在地理上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孤島”,導致這里長期封閉落后,市場化發育程度和對外開放水平都比較低,農產品外銷渠道狹窄,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相當突出。
這些從事地質資源研究的老科技工作者認為,建設慶陽國家級區域能源中心,是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舉措,是加快慶陽革命老區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實現優勢資源與扶貧開發對接,從根本上提高老區群眾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工業反哺農業、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必然選擇。
對于加快建設慶陽國家級區域能源中心,幾位院士建議,深度開發慶陽市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煤層氣四種資源,建設四個工業集中區,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煤電、煤化工、精細化工、建材五大產業,努力建設千萬噸原油生產、千萬噸煉化、億噸級大型煤炭生產、千萬千瓦裝機煤電、千萬噸煤化工生產以及10億立方天然氣煤層氣和120億立方煤制氣六大基地。
院士們在考察中發現,目前中石油、中石化、華能、中鋁、中化等多家大型國有企業和全國知名民營企業競相參與慶陽石油、煤炭和綠色農產品等優勢資源開發,慶陽市已具備建設國家級區域能源中心的比較優勢和要素條件。
院士們認為,加快建設慶陽國家級區域能源中心,既需要慶陽大力弘揚以艱苦奮斗為核心的老區精神,更需要國家一如既往的關懷和支持。他們建議將慶陽國家級區域能源中心建設納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國家能源基地開發建設專項規劃,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對慶陽現有條件成熟的重大工程項目盡快批復立項,充分發揮慶陽能源的后發優勢,早日建成我國“第二個大慶”。同時由于慶陽是連接陜甘寧三省區的重要樞紐和全國重要的高原生態屏障,建議將慶陽市列為國家級生態市扶持范圍,增強慶陽生態環境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