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市是我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慶陽歷史上就是甘肅主要的糧食生產和調出地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慶陽人民積極交納抗日救國糧和擁軍糧,為紅色政權的建設和軍需民用供給發揮了重大作用。
慶陽地處黃土高原的渭北旱塬區,土層深厚,系復種指數較高的暖溫帶氣候區,雨熱同期,大部分地區為兩年三熟,適宜種植冬小麥、玉米、高梁、糜谷、豆類、馬鈴薯等糧食作物。
新中國成立后,從1949年到2000年的50年間,除了1973年和1974年長慶油田開發大會戰的兩個特殊年份外,慶陽幾乎都是糧食凈調出地區。越是歉收年份,慶陽糧食調出量越大,調出量占總產量的比例越高,尤其是三年困難時期,慶陽將糧食總產的45.8%交給國家,1960年凈調出糧食10萬噸。
在甘肅河西走廊灌區未發展起來之前,對甘肅這樣一個“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省份而言,“隴東糧倉”名符其實,為全省糧食購銷平衡和社會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如何重振“隴東糧倉”昔日的輝煌,是擺在慶陽人民面前一項重大課題和考驗。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慶陽市在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始終把加強糧食生產作為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來抓,堅持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穩定面積、增加總產,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新提高。
目前,慶陽糧食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越來越大,優質特色糧食規模化、區域化生產格局初步形成。
慶陽建設“隴東糧倉”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這里光熱水土資源利用潛力巨大。慶陽實有可耕地935萬畝,人均可耕地3.6畝,高于全省、全國人均水平。目前,慶陽基本農田面積達650萬畝,人均2.4畝,除此之外,慶陽還有285萬畝耕地有待開發利用,有80多萬畝25度以下坡耕地可以進行平整,進一步擴大糧田面積,發展糧食生產有著較大的空間。
慶陽地表水人均占有量雖低于甘肅省平均水平,但年均550毫米左右的天然降水只要充分利用,發展旱作農業,促進糧食增產的潛力依然很大。特別是在水資源日益短缺,利用水利工程引水,尤其是抽取地下水灌溉提高糧食產量的成本越來越大,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雨養農業的比較效益將日益顯現,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慶陽市冬小麥以生長期長、光照充足,形成淀粉含量高、面筋強度大等優良品質,深受消費者歡迎。玉米蛋白質含量較高,氨基酸構成均衡,水分含量低,優于國內其他區域玉米品質。慶陽北部干旱地區日照時間長,種植的糜谷、蕎麥等小雜糧品質優良,適應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這給慶陽實施糧食專業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甘肅省近幾年重點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技術,給“隴東糧倉”復興帶來新的希望。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在降水不多的條件下,通過地膜覆蓋,保濕保溫,實現作物產量增收。目前,這項技術已在玉米種植上取得完全成功。
記者從慶陽市農牧局了解到,今年慶陽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27.7萬噸,比上年增加16.48萬噸,增長15.5%,再創歷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