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大學子無償獻血應對“血荒”。10月31日,北京大學校園內,剛滿18歲的學生韓旭測量血壓準備獻血。 新華社發(趙琬微/攝) |
伴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臨床用血量正急速上升,年均增長率超過10%。與之對應,我國人口獻血率僅為0.84%。而世界高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獻血率分別是4.54%和1.01%。這對1998年即開始推行無償獻血的中國無疑是一個尷尬的現實。
“昆明遭十年來最嚴重血荒,病人做手術須自行找血”、“北京血庫存量僅為正常值一半,獻血旺季現血荒”、“太原血液庫存量低于警戒線,僅夠維持2至3天”、“南京血荒10個月,醫院呼吁推廣自體輸血”……進入10月份以來,這樣的新聞標題充斥在各個媒體上,一場從昆明、青島等地爆發的血荒逐漸蔓延至全國。
盡管近期通過媒體的報道和衛生部門的呼吁,義務獻血者積極性稍有增強,但血荒引發的思考還在繼續。有關衛生、法律專家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愿無償獻血制度仍然是各國供血制度的最佳選擇,這種制度要在我國長效發揮作用,還需要一些機制設計上的有益補充。
無償獻血在中國“水土不服”
●我國人口獻血率僅為0.84%
據中山大學醫學人類學博士余成普介紹,出于血液的安全性和效率考慮,只有自愿無償獻血者,在獻血誠信方面才能得到保障。1978年后,我國曾實行了一段時間“義務獻血制度”,由國家制定用血指標,層層下發到達每個單位,變成符合獻血條件的職工必須完成的獻血任務。再后來,因為個人和單位的關系越來越疏離,義務獻血的獻血量變得越來越少。上世紀90年代,中原的一些地區出現了有償獻血,但在河南、安徽等地因為買賣血漿出現了乙肝、艾滋病等。在這樣的背景下,1997年《獻血法》出臺,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上世紀3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聯合建議和提倡公民自愿無償獻血和公民免費用血。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世界上很多國家如德國、日本、瑞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都從過去的有償獻血,逐步向無償獻血過渡,最終實現了公民無償獻血和免費用血。
《百科知識》雜志副主編張田勘認為,“無償獻血,免費用血”這一目標是符合社會倫理的。無論是生物學的共生原則,還是人類社會的互利互惠和共贏學說,其基本依據是,在一個群居的社會,與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無償獻血,免費用血”就是這些理念和行為準則的最好體現。余成普表示,國外幾十年的實踐和我國十幾年的自愿獻血實踐表明,自愿無償獻血是可以滿足合理的臨床用血需求的。
余成普表示,正常情況下,血液的庫存量大約是日用血量的5至15倍,不到這個倍數就算血荒了。前些年,部分城市也曾出現血荒或血液短缺,但今年由于血液短缺持續時間長、波及城市廣等原因,受到了媒體的特別關注。“要做到中國所有城市都不出現血液短缺,還有一段路要走。”
伴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臨床用血量正急速上升,年均增長率超過10%。與之對應,我國人口獻血率僅為0.84%。而世界高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獻血率分別是4.54%和1.01%。這對1998年即開始推行無償獻血的中國無疑是一個尷尬的現實。今日的血荒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一下這種被世界各國都成功采用的供血制度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原因。
應急措施催生“血托” 短期宣傳難解遠慮
●血荒導致“血托”這條通道難以關閉
根據媒體報道,為應對近期供血量出現的緊缺,血液中心和各大醫院鼓勵患者自行組織親屬獻血,用“家庭互助”的方式滿足用血需求。但是,親屬關系的辨別成為這種“互助方式”最大的漏洞。這一舉措一經出臺,馬上被“血托”利用,他們抓住患者家屬急于用血動手術的心理,通過聯系患者家屬并向家屬要高價,同時低價找來獻血者,從中賺取高額差價。醫院則對這種現象睜只眼閉只眼。
一位醫院院長對媒體說,自從開了“家庭互助獻血”的口子,現在每天都有二三十個“血頭”在醫院各病房間流竄,甚至有部分醫生與“血頭”關系緊密,為其提供急需用血的患者名單。雖然有些醫院表示不接受“家庭互助獻血”,但實際上很少有醫院能夠做到,因為急迫缺血的困境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導致這條漏洞百出的通道難以關閉。
余成普說,每次血荒一發生,電視臺、報紙就開始呼吁大家踴躍獻血。但這種短期行為肯定不能從根本上緩解供血危機,只能作為一種臨時性的救濟措施起到有限的作用。對普通群眾而言,一味地強調“人心”“覺悟”“奉獻精神”,將獻血不夠踴躍的原因歸咎于缺乏“道義”,顯然是錯誤的。
嚴重依賴學生農民工 公務員獻血比例低
●日本法律規定,官員必須帶頭無償獻血
醫學人類學博士余成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西方國家的血液供應也會有起伏,但不像中國起伏這么大,一個很大原因在于中國獻血者的人群結構與西方國家不同。比如,在美國,獻血的主力是公司職員。而在中國,很大一部分是大學生,學生放假時,就容易出現血荒。
昆明血液中心主任楊通漢認為,無償獻血的來源還有待進一步發掘。我們分析往年昆明市無償獻血的統計報表發現,昆明市公務員參與無償獻血的比率非常小,僅占全年無償獻血人數的0.92%,醫務人員的比率也僅有1.2%,而大學生、農民工無償獻血的比例超過了90%。
10月29日,衛生部部長陳竺走進了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的獻血室,成為公務員無償獻血的表率。專家認為,政要名人積極參加獻血活動,其社會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有些國家和地區,政府職員每年都帶頭定期獻血,像我國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先后100余次無償獻血,獻血量達4萬多毫升。日本在1964年作出了《關于推動無償獻血的決定》,以法律形式規定官員必須帶頭無償獻血,都、道、府、縣官員每年要獻血一次。早在1973年就依靠無償獻血保證了全部臨床醫療用血的日本,其做法無疑值得借鑒。
法律界人士鄧俊明建議,我國需要建立對無償獻血的激勵與保障制度。倡導領導干部積極帶頭無償獻血,有必要將無償獻血納入公務員年終考核范圍,充分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建立無償獻血的保障制度。不然僅憑高校大學生單薄的力量很難有效緩解血荒與保障供血安全。
獻血容易用血難 繁瑣環節應簡化
●專家建議,獻血證應像社保卡一樣聯網通用
盡管我國的《獻血法》規定,無償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在需要輸血時可以免費使用其獻出血液量3倍的血液,但是,獻血者及其家人在需用血液的過程之煩瑣、操作之不便,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最終還是有償用血。例如,公民獻血后免費用血,需要先在醫院交付血費,然后到醫院辦公室開證明,再找經治醫生簽字,最后還得拿上自己的身份證、病歷、手術通知、無償獻血證等到衛生局蓋章,最后到血站辦理退款。即使這些流程都順利,還要祈禱經辦人都在,否則就會跑無數趟路卻難以獲得使用血液的費用。
據悉,目前全國各地采血機構發放的獻血證,只能在獻血證發放所在地有效,一旦獻血者用血報銷需到獻血證發放所在地報銷,用血者因考慮到往返途中的交通費用,不得不放棄用血的報銷,有些地方甚至要病人到場才給以報銷。因此,有關專家建議,在《獻血法》中規定獻血證像社保卡一樣全國聯網通用,一旦用血后,無論在何地憑獻血證及能確認本人身份的有效證件和醫療機構出具的用血單據都準予報銷。
嚴查合理用血率 推自體輸血技術
●全國臨床不合理用血達50%以上
要解決血荒,除了“開源”,還應“節流”。一位醫生告訴記者,從醫學領域來看,輸血的合理劑量一直沒有嚴格的標準和適用范圍,在醫院不合理輸血的現象屢見不鮮。據報道,2009年,四川省針對199家二級醫院和16家三級醫院合理用血情況的調查顯示,不合理用血情況普遍達到20%~30%,在對有關輸血知識的調查中,370位二級醫院臨床醫生只有67%的正確率,160位三級醫院臨床醫生的正確率為73%。據業內人士估計,全國臨床不合理用血達50%以上。
接受記者采訪的一些醫療專家表示,推廣合理用血的理念勢在必行,如更多采用自體血液回輸、合理使用代血漿產品等辦法,這樣不僅能夠實現合理用血,同時也能減少輸血的副作用,并最大限度地減少感染的機會。據介紹,自體輸血就是當病人需要輸血時,輸入病人自己預先儲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
南京市血液中心傅強副主任表示,醫療機構臨床通過科學用血可以節約血液資源,提高自身輸血率。按照衛生部、省衛生廳要求,二、三級醫院自體輸血必須達15%。據悉,今年以來,南京市第一醫院輸血科已經進行了300多例自體血回輸。
目前,在發達國家,自體輸血已占輸血總量的20%-40%,澳大利亞和美國占80%-90%。有研究發現,如果自體輸血技術能全面推開,至少可減少醫院1/3的異體血用量。
相關鏈接>>>—————————————————————————————————
無償獻血在加拿大
加拿大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其醫用血液制品全部來自人們的無償捐獻。由于加拿大的血液制度建立在無償原則基礎上,因此輸血者不用為他們接受的血液制品付費,獻血者也不因為捐獻血液或血漿而得到任何報償,獻血完全出于自覺和自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