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重慶出臺公租房管理方案規定,農民工可以像中低收入的市民群體一樣申請公租房,而且在主城區務工超過5年,申請到公租房后可以轉戶進城。這是重慶主城區鴛鴦公租房工地一角。新華社記者
周衡義 攝 |
作為西部重鎮的重慶市也被國家列入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住房試點城市。就這個城市而言,主要是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建設公共租賃住房(以下簡稱“公租房”)。為了確保試點工作順利進行,在資金的使用范圍、發放條件、貸款利率、賬戶監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項目貸款工作運行機制,加強資金監管,強化風險控制,使項目指貸款能夠更好地支持公租房建設。
根據重慶市的規劃,未來若干年,重慶市將建設4000萬平方米的公租房,從今年起的三年內每年建設1000萬平方米,今后視社會需求再建1000萬平方米或更多公租房。目前,重慶主城區鴛鴦、大竹林、華巖、西永、蔡家片區及西永園區六個項目已陸續開工建設,全市共開工建設1200萬平方米,其中主城區開工建設近1000萬平方米。然而,龐大的公租房建設計劃,卻遭遇資金“瓶頸”。
國家開展的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恰如“及時雨”,可以為公租房建設提供部分資金。重慶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主任嚴志華介紹說,按照國家規定,重慶市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主要是用于公租房建設,貸款額度為30億元,總建設規模為732萬平方米。其中,重慶市地產集團貸款15億元,所屬項目是位于北部新區的鴛鴦組團、大竹林組團和位于九龍坡區的華巖組團三個公租房項目,建設規模354萬平方米;重慶市城投集團15億元,所屬項目分別是位于北碚區蔡家組團、沙坪壩區西永組團和渝中區菜園組團三個公租房項目,建設規模378萬平方米。
嚴志華認為,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是1999年國家《住房公積金條例》頒布以來,對公積金使用用途的一次重大改革試點,進一步擴大了公積金的使用用途。對重慶來說,為正在大規模建設的公租房提供了穩定的貸款資金支持,可以提高住房公積金的使用效率。
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公租房建設,彌補了政府在建設保障性住房方面的資金不足的狀況,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注入,使得住房公積金的住房保障作用得到更好發揮,可以加快公租房建設進程,有利于解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對促進住房保障體系的完善、構建“市場加保障”的住房“雙軌制”供應體系具有積極意義。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鄧濤表示,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做法,是住房保障的新嘗試和新思路,可謂“雙贏”之舉,一方面住房公積金大量沉淀,另一方面公租房建設資金緊缺,在這種情況下,把住房公積金的部分閑置部分用于公租房建設,短期內可以解決地方政府融資的燃眉之急,可以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力度,滿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同時,住房公積金結余資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利率按照五年期以上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上浮10%執行,有助于住房公積金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