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紐約和香港的治堵之道不妨“拿來”一用
最近,如何破解“堵城”的交通不暢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以北京為代表的實施“限號行駛”的措施,雖限制了一定流量,但效果不彰。看來,這種“貼膏藥”式的權宜之計并不是大中城市“治堵”之本。放眼全球,倫敦、紐約和我國香港等大城市的治堵之策之所以效果明顯,是因為這些城市的管理者把治堵當作一個“系統”,每個被納入系統的要素都要協同配合,形成一種機制,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報駐外記者和駐香港記者發回的一組報道,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所駐城市治堵的技術手段、制度措施和管理體制等,對我們解決大中城市的“未富先堵”問題不無啟發。
鏈接>>>————————————————————————
倫敦創建立體高效的交通網
英國首都倫敦是歐洲最著名城市之一,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城區人口750萬。如果算上周圍的屬于倫敦的大都會區,倫敦的人口則高達1400多萬,加上每年大約1500萬人次的外國游客,給倫敦的交通形成了巨大的壓力。但從總體情況看,除了早晚上下班高峰時期一些路段會出現交通流量較緩的情況外,大規模擁堵的情況極少,基本上做到高峰時期擁而不堵,其他時段通行順暢。[詳細]
紐約優先發展公交限制私車出行
紐約市區的金融、商業、娛樂等區域道路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布局早已形成,盡管一些街道狹窄,停車場地不足,但難以調整。為此,紐約市政府通過“公交先行”,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路面,提高交通流量。[詳細]
香港以人為本不惜代價
香港陸地面積僅1100平方公里,而700多萬人口又集中分布在香港島、九龍以及新界的部分地區。在這個人口密集的彈丸之地,能做到城市交通高效、便捷、舒適,特區政府的部分資深專家表示,主要是依靠科學規范的體系設計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