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1-03 作者:作者:本報記者 譚飛 連振祥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作為一種新能源,風電產業近兩年在我國“風速”發展,無論從風電投資規模、裝機容量,還是其帶動的風電設備制造業,以及倒逼的電網建設層次來看,風電均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領域中最熱點的產業,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問題較多的新興產業。記者在甘肅酒泉風電基地采訪了解到,這些懸疑,既有來自風電自身的問題,也有來自政策滯后的問題,還有來自產業之外的困擾。 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快速發展過程中顯現出來的諸多問題,也是我國風電產業整體發展所面臨問題的縮影。業內投資者、專家和地方干部們建議,從國家層面進一步盡快完善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政策,逐步化解風電產業的“成長煩惱”。 首先要加快電網配套建設。相對于風電等新能源規劃建設速度,目前電源與電網配套建設規劃不同步,電網建設相對滯后于風電建設。中節能港建(甘肅)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管理部經理苗青強說:“輸出電網的速度跟不上風電場建設速度已是普遍情況。” 國家電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永平說:“風電輸送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一個產業鏈的問題。”整個風電產業由風機制造、電網電源同步規劃、風電接納、配套調峰、電力消納、電網建設補貼機制和配套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等組成。但是現在是“風電規劃沒有與國家扶持政策同步,沒有與核心技術(包括風機核心技術和接入核心技術)研發同步”。 其次要加快新能源技術整體研發,加大技術投入扶持力度。風電設備制造業和風電投資的快速成長,目前主要靠資本驅動。實際上,風機核心技術、電網接入核心技術和控制技術等仍未被掌握,或正在研發之中。“從經濟角度看,風電產業市場的快速成長也創造出了巨大技術創新和研發需求。”甘肅省社科院原經濟研究所所長安江林說。 第三是盡快完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整體扶持政策。我國目前已建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制度,一度電收取2厘錢,一年約征收40億元,以扶持可再生能源發展。但是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快速發展,這個資金規模可能很快就會不夠。 第四是盡快調整全國能源布局,建立清潔能源的配額調配機制。目前,甘肅省內水電、火電項目大批投產,發電量增長迅速而用電量增長相對減緩。如果要將風電全部送出,就必須依靠整個西北電網進行消納。而到2015年和2020年,風電發電量分別約為250億千瓦時和420億千瓦時,如此巨大的電量,則必須依靠全國電力市場來消納。 第五,統籌考慮風電基地的配套調峰電源建設。目前酒泉千萬千瓦風電基地的配套調峰電源建設是按最低1:1配套建設火電。酒泉市發改委主任王建新透露,市級上報火電配套規模是1360萬千瓦,省級意見是920萬千瓦,電網部門傾向于800萬千瓦,現在方案已上報國家發改委,等待核準批復。甘肅省社科院能源研究專家安江林認為,若大規模配套火電,風電、光電作為清潔能源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都會大打折扣,酒泉一帶配套核電建設有基礎、有條件。 第六是盡快制定出臺支持地方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瓜州、玉門等主要風電基地的干部們反映,由于國家增值稅轉型改革,風電裝機規模越大,地方財政減收越多。據瓜州縣測算,到2015年完成825萬千瓦風電裝機,動態投資為784億元(按2009年新增的800萬千瓦計算),產生進項稅87.7億元;達產達標后,年實現銷售收入95.8億元,產生銷項稅13.9億元,預計企業6年后方可抵扣完。按目前增值稅分享比例,預計6年將少收12.84億元。 第七,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扶持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重點。 第八,盡快建立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的國家標準和檢測機構。主要包括風電場接入電網有關技術規定的國家標準,風機和風電場檢測標準和規范,以及盡快明確實施風電等新能源監測的機構。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