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無間道·序幕》
在過去的一周時間中,中國的投資圈集體籠罩在一種噤聲的喧嘩——亦即,私下說聳聽的悄悄話——的氣氛中,這樣的氣氛如此久違,又惴惴不安。私募旗幟人物李旭利,突然從重陽投資辭職。 是否辭官歸故里?無人可知。李旭利到底何故?更待詳解。
重陽之變
“不知道這個長假到底發生了什么。”基金圈知名第三方機構好買基金內部人士說。 10月17日,“第四屆好買基金經理峰會”在上海如期舉行。水泄不通的臺下聽眾很快發現了兩個變故:一是一些既定的話題因為“9·30”行情而來了180度轉彎,二是,國慶前敲定的演講嘉賓重陽投資合伙人、首席投資官李旭利,突然換成了重陽高級副總經理陳心。 陳心說,“中堅企業必然崛起,我們要尋求中國的脊梁”。這正是李旭利的投資理念。但是為什么不是李旭利親自前來闡述? “9·30”行情氣勢如虹,也勢必成為歷史分水嶺。在這個空前變數的長假中,事件的兩位主人公,竟在風波的中央意外地艱難揮別。 9月29日,交銀施羅德特意挑選這個時間宣布早已為題中之義的消息,總經理莫泰山離職。 重陽“鐵三角”——意氣相投,同為校友的私募大鱷裘國根、曾經的大牌基金經理李旭利、公募大佬莫泰山“會師井岡山”——似乎在世人的期待中,終于修成正果。 恰世事無常。沒有人知道,一場斷臂求生的苦戲正在長假中拉開。 李旭利突然辭職,傳言不脛而走,市場為之大震。最猛烈的傳言是,“李旭利被抓了”。 不過,很快人們發現,李旭利的電話重新恢復了通話,被抓傳言不攻自破。據理財周報了解,李旭利的確正在家中靜養,“只是很郁悶”。 李旭利是否真的只為養病?稍微熟悉事況的資深圈內人士,亦大體明了個中含義。李旭利的確患有胃病,但何患至此? 更有猜測,李旭利因為投資決策失誤,在重陽內部面臨較大壓力。但是,多位知情人士否認了這一猜測。 “李旭利的確擅長周期性行業,今年市場節奏踩得不好,但是這怎么可能成為辭職的導火索?你見過幾家基金公司因為這個開除過投資總監?況且人家還是合伙人。”一位市場資深人士說。
李旭利之變
李旭利的才華,有交銀施羅德在其主政投研期間的業績為證。李旭利的口碑,有眾多同行的喟嘆為證。只是,這不代表全部。 多方消息指出,李旭利辭職確有更深幕后。雖然作為媒體尚無法掌握確鑿證據,但眾多有分量的消息源說明,李旭利被調查并非子虛烏有。
早在兩月前,即有圈內知情人士向理財周報透露,“李旭利遇到麻煩事,據說交銀去證監會反映,提請查處李旭利內幕交易問題。”這一消息,使得眾多公募與私募之間的交往一度變得異常敏感。 而上述“內幕交易”,指的是,“李旭利先買啥,交銀施羅德就買啥”。 而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上海證監局的確就此事有過調查,并出具了處理意見,但具體如何,鮮有人知。 多位人士(包括交銀內部人士)亦指出,李旭利在交銀施羅德任投資總監其間,勛績顯著,對投研體系幾有再造之功,因此投研團隊對其依賴頗大。 而李旭利去職之后,其原有團隊人馬與其仍然“過從甚密”。但此一關系,是否構成明確的利益輸送,業內人士持普遍觀望態度。 理財周報求證于交銀施羅德相關負責人,但對方否認了“交銀提請證監會查處”的說法,并認為外界推測“想象力過剩”。 另外,亦有圈內人士向理財周報透露了另一則說法,即李旭利可能有部分財富來歷不明。 該人士同時指出,有關方面可能懷疑,李旭利在任職公募期間,有非稅務以外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12月,李旭利曾公開反對監管部門對公募基金經理“老鼠倉問題”監管過度,并認為這是導致公募人才“逆向選擇”私募的重要原因。 這一問題,被另一知名私募基金老總定義為,“一代人的原罪”。
私募之變
監管部門何以要對李旭利“從嚴治法”?作為撲克牌的另一面,一位基金公司高管的說法具有普遍性,“他們三個都有本事有理想,但是很傻很天真。”
大鱷裘國根的“私募中的公募”之夢,世人皆知。為了這一夢想,2009年年中,他從交銀施羅德挖來了李旭利。此后,整個交銀施羅德黃金一代開始逐漸被挖空。 先后,銷售總監兼專戶理財部總經理沈斌、總經理莫泰山投奔重陽。而沈斌所塑造的重陽投資市場核心團隊,用一位券商人士的見聞,“幾乎全都是交銀的人。” 莫泰山的離職,因其震撼性,而最終成為了導火索,其代價是李旭利的離職。資深者視此為裘國根“丟卒保車”。而在與理財周報的多次溝通中,莫泰山說盡無奈。 而在莫泰山離開交銀之前不久,一位交銀施羅德內部人士在與理財周報記者吃飯時,突然停下筷子反問道:你覺得老莫走這條路值嗎? “總之,無論是誰做老東家,面對這種場景,都是不可能不動怒的,何況交銀有著強勢的國有背景。”上述高管說。 市場普遍分析,這有交銀施羅德公司治理與制度安排的問題,同時,亦有裘國根財大氣粗的高調邀約。 而知情人士亦曾透露,為了選賢與良,裘國根和李旭利曾接觸過幾乎所有國內頂級基金公司的老總;同時,在某場合,李旭利表達過重陽“沖千億”的熱血夢想。 這些都刺激著公募基金管理層的神經。 “而交銀在這件事情上的怒氣,可能恰好又點燃了有關監管部門的怒火。”另一位圈內人士說,“這兩年私募越發咄咄逼人,把公募逼得很難受,不排除有關部門借此敲山震虎。” “在中國做事,從來不是那么簡單。” 而市場最為關心的,是李旭利接下來何去何從。“這一事件對私募行業發展來說,是標志性的,事關整個大局。”一位大型私募的老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