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沒有經過高度工業文明階段的國家,中國跨越式的發展一方面需要“補工業文明的課”,另一方面還需要避免工業化時代的“不節能”。這種前所未有的境況,使中國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市建設的進程遭遇到“中國式困局”。
在業內專家看來,中國的生態城市和節能建筑之路,本質上其實是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之路,是中國社會領域一場深刻的革命。在日前舉行的“中澳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市高峰論壇”上專家指出,中國不可能照搬以前西方發達國家污染發展的道路,也不存在以不發展達到不污染目的的路徑,“中國式困局”下的中國需要“中國式的模式”。針對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氣候環境,“本土化、區域化”技術規劃和實施,借鑒澳洲等有益經驗,采用“平民化”標準,是我國生態城市和節能建筑重要的突圍路徑。
在城市建筑問題中,52%跟設計階段有關,11%是產品購買的差錯
在中國,城市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據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0%的比例,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當前城市建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城市建設規劃不完善,社會節能意識亟待提高,成為當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障礙。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巡視員陸建生在不久前舉行的“中澳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市高峰論壇”上說。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葉青認為,建筑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并產生大量的垃圾,城市化與碳排放共同增長。按照當前的模式,現有的資源和環境無法承載中國全面完成城市化。可持續發展和低碳城市是必然趨勢。“但是我們這個階段就有一個矛盾和困惑,我們要‘補工業化的課’,而工業化帶來的‘不生態不節能’又顯得‘不合時宜’,我們必須要做低碳的可持續的東西。這成為城市發展的難題。”蔡穗聲說。
城市建設中綠色節能建筑規劃依舊缺乏,同時,復制外國的建筑形式卻沒有學習其內部運營系統,造成能源浪費。葉青認為,在我國城市建設中,在規劃階段對綠色節能建筑進行了有效規劃的城市僅為少數,國內大多的城市建設中節能建筑依舊缺乏。葉青說:“我們在國內做了300萬平方米的各種住區調研,在2005年至2008年間的城市建筑的各種問題中,52%跟設計階段有關,11%是產品購買的差錯和問題。從這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二八’理論,也就是80%的問題都可以在20%的前提階段解決。”一些專家認為,我國與國外一大的差距是,我國很多建筑如玻璃幕墻等復制了發達國家的建筑形式,但沒有同步學習幕墻內部相關的處理系統,造成能源浪費。
但整體而言,我國社會綠色節能意識依然有待提高。蔡穗聲說,廣東房地產協會在八年前倡導綠色住區的時候,很多開發商以為多種樹、多種草,就是綠色。廣東房地產協會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解釋綠色是指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而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大量因使用者意識不夠而導致的“節能建筑不節能行為”。一位參加“中澳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市高峰論壇”的專家說:“如果是開著窗戶吹空調,再低能耗的空調都是不節能的”。
政府行業協同、本土化、區域化力求突圍
專家認為,我國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市發展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的經驗,加強政府和行業的合作,因地制宜設定適合各地推廣的“平民化”目標,注重各種行業標準和執行規范的“本土化”、“區域化”,破舊“中國式困局”。
加強政府和業界合作推廣,形成合力。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東北亞區司長施朗然說,澳大利亞政府支持成立了支持綠色建筑行業研發的綠色建筑委員會,并已取得了很大進展,現在綠色建筑方面的標準和目標正在形成。政府還出臺了計劃和項目來支持節能減排技術在社區建設中的應用。專家認為,與澳大利亞不同,在我國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市發展中,政府的主導性地位更強,但還是需要政府和環保行業攜手作戰,僅憑單獨一方的力量難以高效的推動此項工作。
設定適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平民化”目標,加強末端控制。葉青說,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市的建設,在中國首先是選擇合適的標準,如果設立的標準過高,不僅難以達到,而且會造成更多的能源浪費,“中國不僅需要高科技的昂貴的綠色技術,更需要‘平民化’、‘普世化’的綠色建筑技術”。部分專家表示,在推廣過程中還必須加強末端的控制和調節。在實際生活中,精細管理是環保實施的重要路徑,定出適宜的目標,利用適宜的技術,降低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城市的生態和環保。
立足“本土化”,重視“區域化”。業內人士認為,在中國現階段,發展綠色建筑和推行生態城市,基礎環境和發達國家都不同,在城市化進程還沒有完成的中間階段,在工業化經濟水平還不高的地方、建筑行業水平還很低、科技對建筑的貢獻率是低于科技對農業貢獻率的情況下,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推行生態城市的建設是不可能的,必須是立足于本土。同時,中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地氣候環境不同,需要根據各地的環境引進不同國家的技術。“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不能照搬美國的A模式,也不是美國學者布朗提出的都不要發展的B模式,而是中國特色發展的C模式。既要發展,又要低碳可持續,這對于中國是經濟政治社會領域深刻的革命。”葉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