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華生24日表示,由于國有股從絕對控股向相對控股的轉化不可避免,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人將越來越多地替代國資委的功能,發揮中長期投資的作用。
華生是在騰訊舉辦的“資本市場20年20人論壇”上作上述表示的。此次論壇的主題為“激辯中國股市之機構投資者發展路徑”。華生說,目前中國資本市場上國有股占60%以上,機構投資人的操作思路受到影響,也限制其中長期投資作用的發揮“這個市場最基本的特色,決定了政策和市場行為的方方面面。”他表示,在國有股絕對控股的格局下,市場上存在大量非整體上市的上市公司,企業信息不透明,內幕交易很多,帶來很多炒作題材,也給內幕交易留下土壤。
華生表示,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機構投資人的地位與小投資者是一樣的,無法真正實現其中長期投資的功能。而只有在公司整體上市、股權多樣化以后,機構投資人才能真正發揮其功能和作用。
“如果是整體上市,每一次融資都會削弱大股東的控股地位。”華生表示,在整體上市的情況下,大股東要想維持其股份,每一次融資的時候就必須和中小投資者一樣拿出“真金白銀”來配股。
“上市公司的發展需要不斷進行融資,而這也給投資者提供了機會。”華生認為,隨著不斷融資,控股股東的控股比例將不斷下降,這些上市公司也會越來越對社會負責,對機構投資人負責,“因為機構投資人真正控制了這個公司的未來。”他表示,這個時候機構投資人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短期收益,還要考慮公司中長期的治理結構以及中長期的發展。
“國有股從絕對控股向相對控股轉化是不可避免的。”華生認為,盡管中國機構投資人在數量上已經壯大,但其角色在制度上并沒有留下很大空間。從中長期發展來看,國有股將逐步從市場主宰的位置上退讓出來,“這既是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國際化和對外開放的必然結果”。
“股市也是經濟結構的一個反映,資本市場本身可以推動國有資產制度的改革。在將來,機構投資人會越來越多地替代國資委的功能,越來越發揮在資本市場當中中長期投資的作用。”華生表示,機構投資人如果在資本市場、大企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并參與到公司治理中去,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更加有保證,中國資本市場也將成為推動經濟的發動機和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