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人透露,今年棉販遠多于往年,以溫州人居多
一些新疆棉花企業(yè)表示,雖然棉價已經讓他們感到害怕,但如果大家都在搶資源,硬著頭皮也得跟進
“供求緊缺”和“價格上漲”是近年來農產品被炒作的最基本條件,棉花都具備了
早在今年年初,一些人士和專家就曾斷言,有“白金”之稱的新疆棉花將成為游資的下一個炒作目標。隨著新棉陸續(xù)上市,聚集到新疆的大小“棉販”較往年明顯增多,他們在當地預訂棉田,租賃生產線,開始大規(guī)模介入棉花收購。
進入9月后,被當地棉花經營企業(yè)稱為“個體戶”的棉販不斷聚集到阿克蘇市及周邊各棉區(qū),等待收購新棉,他們以溫州人居多。據在當地主營棉花企業(yè)估計,今年僅來阿克蘇市找機會的“個體戶”超過200人,遠多于往年,而前往周邊產棉縣、市的個體戶可能更多。
天山棉業(yè)是阿克蘇市規(guī)模較大的棉花加工企業(yè)之一。目前,這家企業(yè)的3條生產線,除了一條自用以外,其余兩條分別替山東德州的一家紡織企業(yè)和20多個來自溫州的個體戶“代加工”。類似其它軋花企業(yè)租賃了生產線的溫州人為數不少。
據阿克蘇天山棉業(yè)總經理方紅巖透露,早在今年6月,這些溫州老板多數曾到當地的棉田“預定”棉花,并向棉農許諾,以高于市場價收購預定的棉花,同時提前向當地的棉花加工企業(yè)租賃了生產線,準備用于秋季收購加工棉花。
阿克蘇市有近50家棉花加工企業(yè),大多數是2003年前后由來新疆的溫州商人所建。阿克蘇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陳時文說,今年2月,棉價剛開始上漲之時,“個體戶”就曾來阿克蘇購買棉花,準備囤積,但當時各企業(yè)的棉花已經基本售完,這些溫州老鄉(xiāng)多數空手而歸。陳時文說,因為這一動向,年初“百億游資轉戰(zhàn)新疆炒棉”的傳言曾喧囂一時。
據一些溫州棉商透露,盡管這些準備做棉花生意的溫州人手中的資金不算多,每人不過兩三百萬元,但他們自行組合后,很快就能湊足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收購資金。
一些棉花企業(yè)反映,除阿克蘇地區(qū)以外,喀什等新疆南部各棉區(qū)都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個體戶”,等待收購棉花。眾多外來戶加入棉花收購,不僅加劇了今年棉花資源的爭奪戰(zhàn),也進一步抬高本來已經“高得嚇人”的棉花價格。
“這樣下去,很可能出現6年前的局面。”陳時文分析說,2003年秋,為搶奪資源,新疆各地外來的收購企業(yè)和棉販競相抬價,爭奪相對有限的棉花資源,棉花的收購價最高時,一度被炒到了每公斤10元。因擔心后期沒有棉花可收,當地的企業(yè)只好咬著牙跟著“出牌”。然而,僅僅3個月后,國內棉花價格急劇下跌,主營棉花的企業(yè)因此普遍虧損,眾多在新疆投資建廠的溫州棉商也未能幸免,大多數資金被困,許多人至今仍未收回全部投資,只好繼續(xù)為棉花“費心”。溫商陳時文說,“原打算賺一把就走,可最終卻變成了做實業(yè)!”。此后3年,新疆乃至全國其他棉區(qū)棉花“賣難”困境頻現,整個產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
而事實似乎印證了部分新疆棉花經營企業(yè)的擔心。今年9月20日之后,在開秤收棉較早的新疆南部地區(qū),棉花一開秤就達到每公斤11元,超過歷史最高價位。《經濟參考報》記者接觸的一些新疆棉花企業(yè)表示,雖然棉價已經讓他們感到害怕,但如果大家都在搶資源,硬著頭皮也得跟進,不然廠房、設備、人員閑置也一樣賠錢,高價收棉還能博一下,大不了少賠點本。
對今年是否會出現游資炒棉的情形,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杜珉認為,今年棉價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供求不平衡所致,炒作的因素不大。杜珉說,即便炒高了棉價,如果國內紡織企業(yè)無法承受,無力接下“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最終倒霉的是炒作者自己。
不過與杜珉的看法截然不同,部分業(yè)內人士則認為,我國棉花缺口不斷加大為炒作棉價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剛剛親歷了“炒蒜”風波后,山東菏澤市農業(yè)局經濟作物站站長許向陽說,“供求緊缺”和“價格上漲”是近年來農產品被炒作的最基本條件,現在棉花也都具備了。
而進入今年9月以來,在短短40天內,國內棉花期貨價格每噸猛漲了6000多元。河南知名紡織企業(yè)中方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仲分析說,沒有大量游資的炒作,很難出現這樣局面。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游資是否真正介入炒棉還有待觀察,但僅僅是這樣的傳言就會引起市場波動,推高棉價。例如,今年春節(jié)過后國內出現100億元浙江民間資金撤離山西煤礦和國內房地產市場轉戰(zhàn)新疆棉花市場的傳言,雖然這與事實不符,但傳言一出,國內棉價就應聲而漲。
一些人士認為,資金有趨利性,很難杜絕其對棉花市場這類有升值潛力的市場的炒作。切斷其炒作路徑根本在于,加強棉花等相關產品的供應,減少資金炒作的機會。同時,還需使貨幣供應發(fā)行量同經濟增長相適應,避免出現過多的貨幣無處投資,到處尋找投機的機會。